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构成物质的微--原子和离子
教学目标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2、了解原子的构成。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4、认识结构示意图5、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6、了解电子层排布规律
教学重点 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2、认识结构示意图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4、电子层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3、相对原子质量。4、原子结构示意图5、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6、电子层排布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新课讲授:指导学生观看图2-18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2.原子的特征:(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4)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巩固]:(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原子和分子的比较分子原子相似点体积和质量很小,不断的运动,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相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相互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第二课时[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描述原子结构,几种原子构成的图片,说明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况。观看、思考并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二.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居原子中心原子中子:不带电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围绕核做高速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第三课时 1.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1)电子层及与电子能量关系从原子的结构得知原子核很小,电子也很小,电子在很大的一个区域内高速运动,但电子的运动并不是杂复无章的。多电子原子中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电子层及与电子能量关系如下:电子层数(n):1、2、3、4、5、6、7表示符号:K、L、M、N、O、P、Q离核距离:由近→远能量高低:由低→高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3.最外层不超过8个(第一层2个)元素分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结构特征化学性质金属元素1~3个电子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4~7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元素8个电子(氦2个电子)稳定结构稳定,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4.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状态是稳定结构。(第一层2个电子也为稳定结构)(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原子结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核外电子排布状况的图示,可有助于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例如: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于1~18号元素符号,名称要记住并且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以下规律,掌握住便于记忆。(3)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的特点从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目及性质有如下特点。第四课时[教师设疑]: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活动]:阅读图2—23观察氢、碳、氧、铁四种原子的质量。[教师讲解]: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称量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无论书写、读数、记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一样的不方便)。现在国际上采用了一种记录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于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讲解]: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它的国际单位是“一”,符号是“1”。[教师活动]:由此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板书]: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单位是“一”,符号是“1”,一般不写出)1/12×一个C-12原子质量[巩固提问]: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硫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学生活动]:通过查找,对比,找出规律。[板书]: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于数加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 质于数 + 中子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节最后一段,总结。[总结板书]: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提问]:③对比磷、硫原子构成,你有什么体会?(提示:两者原子核只差一个质子,核外只差一个电子,却构成了性质极不相同的物质。)[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板书]: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同类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原子,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四)总结、扩展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于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2.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与分子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板书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一.原子二、原子结构三、原子结构示意图四、相对原子质量五、构成物质的离子
教学后记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