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化学公开课教案
课 题: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试管、药匙、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水槽、集气瓶、火柴、小木条;5%过氧化氢溶液、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等
一、做游戏,导入新课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学生思考。)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工业制取氧气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1)原料:空气;
(2) 原理: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的不同;
(3) 方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实验室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b.实验装置(见课本37页装置图)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c. 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编号 现象 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③向停止反应的试管中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学生按表格内容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结论】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只是改变了反应速率,质量和化学性质没变。
像这样在化学反应里,改变了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一变,二不变”
【演示】在小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滴入几滴过氧化氢溶液,要得到并收集氧气需增加什么仪器?可以用哪些容器替代试管作反应的容器?
【展示】锥形瓶、广口瓶、烧瓶
【讨论】若要持续添加过氧化氢溶液,应增加什么仪器?若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应该用什么仪器,长颈漏斗还是分液漏斗?
【展示】三套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1) (2) (3)
引导学生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
三、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知道了哪部分是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掌握连接仪器,制取及收集气体的方法。
布置作业
参见课本第41页的课后练习与应用
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取氧气
1.原料
2.原理
3.方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
检、装、定、点、收、移、熄
2、过氧化氢→ 水+氧气
3、氯酸钾 → 氯化钾+氧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