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魔术表演
铁树开花——浓氨水、扎有棉花的铁丝、大烧杯
空瓶生烟——滴有少量浓氨水和浓盐酸的集气瓶。
带着几分神奇与惊喜,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的微观世界吧。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放置在空气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 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物质是由无数不可见的粒子所构成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
【合作探究】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1、计算:
A、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6 个水子,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多久?
B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科学计数法表示),请你将数还原?
小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实验探究:——大烧杯一只,小烧杯两只,酚酞溶液,浓氨水。
闭上眼睛听音乐:拿桂花让同学们闻到香味.
B、探究: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放在一个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的颜色。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现象。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小结: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趣味乐园:
A、设疑:100 ml水+100 ml酒精=200 ml液体正确吗?
等式“1+1=2”会成立吗?
操作:1、用大量筒量取100ml水; ——大小量筒各一,水、酒精
2、用小量筒量取100ml酒精;
3、将小量筒里的酒精倒入大量筒的水里,观察现象。
现象:100 ml水+100 ml酒精 200 ml
结论: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B、设疑:湿衣服为什么在太阳下比阴凉处干得快? ——冷温开水各一、品红
操作:准备一杯冷水和一杯温开水,分别向里面加入质量相当的品红,静止,观察现象。
现象:品红在哪杯水中扩散得快些?
结论: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C、设疑:比一比谁更容易推动? ——注射器、水一杯
操作: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再用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 入;比较感受两者的难易程度。
结论:装 的注射器更容易推动。
结论:这现象说明了什么?
D、操作:分别用火柴点燃盛放水、酒和酒精的蒸发皿,观察现象。
E、哲 理 故 事
一名徒弟跟随师傅学习多年,自以为学会了师傅的所有本领,他提出要下山。师傅说:“行,你最后替师傅我办一件事。”徒弟很高兴的答应了师傅的要求,师傅给了他一个桶,说:“你到山上用石头把它装满了。”徒弟很快就用石头把桶装满了,提到师傅的面前,师傅问他:“桶装满了吗?”“满了师傅。”师傅顺手抓起一把沙子撒了进去,沙子进入没有漏出来,师傅问:“桶装满了吗?”徒弟提起桶出去,他把沙子装了进去,一会儿回来,师傅又问:“真的满了吗?”“满了”师傅又把一瓢水撒了进去,一滴水都没有漏出来,这时,徒弟意识到师傅的用意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知识回放】分子特征
1.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3. 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
气体分子间隔 > 液体分子间隔 > 固体分子间隔。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