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3 元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元素的存在,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过程。 2、了解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3、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并能记住常用的元素名称及其符号。 4、认识元素周期表示的简单知识,学会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并能简单使用元素周期表。
2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归纳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形成概念。 2、体会通过对比的方法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学会归类探究问题的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这一认识。 2、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二、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及生物体中的元素;
3、元素的命名及分类;
4、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
5、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二)教学难点
元素符号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提问]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什么形成的。 [下定义]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讲解](元素的发现过程)老子的《道德经》→五行学说→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 思考、交流 通过提问和定论、引发学生兴趣、以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及五行学说的引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关注
(二)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罗列]氧气、水、二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提问]这些物质的分子的结构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解]结论“化学上将质子数(核电荷数)为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这一理论。 [提问]什么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引导学生得出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这一结论) [讲解]总结学生讨论,得出元素概念。 [讲解]由原子、分子、物质、元素的相互关系,讲述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之间的构成与组成的区别 [提问]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交流讨论、作答 听讲 思考、作答 听讲 听讲,理解相关概念 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为学生构建“元素”与“原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及总结问题。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构建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理解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的相关概念 学会列表法比较 学会分析
(三)认识元素的命名和分类、身边的化学元素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布置任务]完成教材P.59讨论 [讲解]结论“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发生改变” [讲解]展示讲解,元素的分类及命名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P.60相关内容,认为生活中元素的存在,了解地壳和生物体中的元素 [讲解]分析讲解,地壳中含量前5位的元素和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交流讨论、作答 听讲 听讲 阅读、交流 听讲 学会归纳、总结 发现规律 阅读与理解能力
(四)认识元素符号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提问]有没有一种能够简单地表示元素的符号呢? [讲解]道尔顿有关用符号表示元素的相关知识及元素符号的由来 [讲解]介绍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及意义 [展示]要求学生认识并学会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P.62,30个) [练习] H、2H的意义 思考、交流 听讲 听讲 听讲、读写 讨论交流、作答 体会符号的重要性及便利性 理解、分析、语言表达 书写规范 应用、巩固、拓展
(五)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讲解]展示,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每一小格的意义 …… 听讲 听讲 体会归纳、比较、总结
(六)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