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如何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合唱训练的研究唱是一种群体歌唱的多声 部艺术表现形式,是初中音 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 容。但目前中学生的合唱观念普遍淡 薄,多数学生认为齐唱就是合唱,缺乏 对于声部和谐的感性体验和成功合 唱的经验。加上平时多忙于文化课学 习,不能进行系统的训练,往往是临近 比赛才匆忙组队,合唱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如何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合唱训 练,一直是笔者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现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 做法与体会。一、重视基础训练1. 重视合唱教学中识谱能力的基 础训练乐谱是记录音乐的载体,是学习 和传承音乐的基本工具。鉴赏音乐、 歌唱等都需要运用乐谱加以记录和 表达。因此,识谱教学是合唱教学的 重要内容。每次练唱要用较慢速度, 力求连贯、完整。练唱时不要急于填 词,先要求学生将多个声部的曲调都 唱会,然后分头进行声部独立练习,最 后再进行合唱练习。在合唱训练中, 识谱练唱方式要尽可能多种多样,避 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2, 重视听觉辨别力和调整声音的 能力在合唱训练时,很多教师都会碰 到一个头疼的问题——多声部音准; 分声部唱得准,合起来不准;主旋律声 部唱好了,其他声部又出问题。因此, 在日常排练中要坚持进行有针对性 的听觉训练。首先从完全协和音程开 始模唱、构唱,逐渐加入到不完全协和 音程,最后到不协和音程,学会去听辨 和声音程的性质,锻炼学生灵敏的听 觉。然后是和弦训练,在唱歌谱时,找 出稳定、饱满的主和弦,从而在合唱中 听辨出自己所唱声部旋律音高,不跟 着其他声部跑,由此逐渐建立合唱队 员的和弦概念,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3. 重视乐感的培养乐感包括音准、节奏、旋律和律 动,有乐感的歌唱能更好体现作品的 音乐性。节奏感是节奏的稳定感,随 节奏变化表现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 合唱排练中,我经常提醒学生在演唱 的时候,多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 体动作,同时运用''轻声高位"的歌唱 方式,要求学生做到音准、节奏的准 确以及各声部音量的均衡,培养学生 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二、重视合唱技巧的训练1.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 在训练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做到精神饱满,面带微笑, 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颈部不紧 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引 导学生运用“轻声”唱法,形成正确的 发声状态。"轻声”的合唱训练,能够 有效地克服发声状态中不必要的紧 张和僵硬,养成正确的发声方法。2.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歌唱状态在合唱教学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呼吸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会 贯穿整个排练过程中,尤其在反复训 练吸气、保持、呼气的过程中,易出现 机械、呆滞的状态,需要注意克服。在 合唱训练中,一方面对于"打开""竖 起来"等抽象的专用术语,要引导启 发学生用“闻花香"“微笑提面颊”等 外在方法去感受。另一方面要注重引 导学生克服喊叫、喉音等坏习惯。由 于中学生还处在变声期,声带发育不 成熟,较为柔嫩,当唱高音时,如果不 用假声,就会使声带受伤,嗓音损坏。 因此还要注意真假声结合训练。三、 重视二声部及多声部的训练我认为,对一般水平的合唱队来 说,应先练唱低声部。因为就一般合 唱来说,高声部是旋律声部,比较流畅 动听,好记、好学,音量也容易发挥,唱 起来比较舒展。而低声部旋律,流畅 性差一些,难学难记。实践证明,学一 首歌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中学生学 习的特点是学得快、记得牢。所以,我 们采取先难后易、先入为主的方法,就 是趁学生还未接受高声部旋律之前, 先让他们接受低声部的训练。只有两 个声部都互相了解对方声部的旋律, 才能做到调节自身的音量、速度,达到 声音和谐的效果。现在学生的学习时 间很紧,这要求教师在排练的过程中 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每次排练都要 解决一定的问题,每次都有新成绩,以 激发起学生学习、排练的热情。四、 重视歌曲的艺术处理要提高合唱水平,教师必须注重 对合唱歌曲作品的艺术处理。一是要 深入分析作品的题材内容、结构特点 及风格。在各声部分别试唱的过程中, 就应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感情,这一过 程还要注意歌曲的强弱、渐强、渐 弱……做到生动准确地表达全曲的思 想感情。二是应准确分析歌曲的高潮 布局,使演唱达到最佳效果。平铺直 叙式的演唱不是感人 ,的艺术,我们应 该在熟悉分析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 曲处理,力求在速度、节拍、感情上,使 声音和谐动听,从而取得最佳的合唱 效果O我们要在合唱教学实践中做到深 入浅出、形象、生动,积极有效地调动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有限时间内尽 快提高合唱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