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章节名称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学 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认识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 析 本节课有三个知识点:燃烧、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先认识燃烧,再引出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生讨论与交流得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重 点 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
教学难 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原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积极讨论和思考问题。
学情分 析 在学习氧气性质时,学生已经探究过硫、木炭、铁丝、蜡烛等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所以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从已探究过的物质燃烧现象入手,引出燃烧的概念,学生再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出灭火的原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探究实验、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归纳现象与结论、初步学 会观察、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探究与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精神。(2)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需要预习的内容:预习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并完成导学工具单上面对应的【自主学习】需要思考的问题:1.燃烧需要几个条件,是不是缺一不可? 2.灭火原理有几种,是不是缺一不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导学工具单、镊子、打火机、大烧杯、小烧杯、水、蜡烛、火柴、石块、煤块
教学策略 对于教学重点:通过讨论、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归纳总结来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识和“灭火原理”的分析。对于教学难点:结合生活事例,小组讨论分析,教师启发、点拔来分散难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 展示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图片,引出“燃烧” 分析这三张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一 引导学生回忆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并从以上物质燃烧的现象中找出燃烧共同的特征,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教师点评【板书】一、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回忆硫、木炭、铁丝的燃烧现象。2、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并形成燃烧的共同特征和燃烧的概念。3、完成导学工具单上面“燃烧”对应的内容4、学生展示交流结果:一、燃烧:特征: 发光 、 放热 、 氧化反应 。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 发光 、 放热 的剧烈的 氧化 反应。 通过探究过的物质燃烧现象,引出燃烧的特征和燃烧的概念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环节二 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同时使用不当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灾难,所以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以便我们今后能合理的利用火。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呢?请学生分小组实验,对“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进行探究活动,并完成课本81页的实验推断和导学案上面“燃烧的条件”。为每个小组同学提供的药品和仪器:镊子、打火机、大烧杯、小烧杯、水、蜡烛、火柴、石块、煤块教师点评【板书】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接触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5、讲解着火点并强调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6、提问:“火三角”图的三个条件是否需要同时具备才会发生燃烧?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会怎样?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合作探究一: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完成书上对应的“推断”和导学工具单上面的内容:(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1、燃烧首先需要的条件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燃烧还必须具备条件是:可燃物必需接触充足的空气或氧气。3、燃烧需要的另一个条件是: 温度 ,而且各种物质要求的温度不同。二、燃烧的条件:(1) 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2) 可燃物接触空气或氧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 最低温度 (也叫 着火点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展示讨论结果,结论:燃烧必须同时满足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实验动手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探究知识的信心。强调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三 1、为了进一步验证燃烧需要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给学生播放有关“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视频。实验内容:在一个烧杯中倒入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上一片薄铜片,铜片上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2、教师点评 认真观察视频中的实验现象,完成导学工具单上对应的填空: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写出观察到的现象:铜片上的红磷 不燃烧 ,铜片上的白磷 燃烧 ,水里的白磷 不燃烧 。烧杯上的薄铜片起 导热 作用。(2)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温度达到着火点 。(3)薄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 接触空气或氧气 。(4)向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了,说明燃烧需要 接触空气或氧气 。(5)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 接触空气或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 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再次强调
环节四 1、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所以,我们要根据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学会如何去灭火。2、教师点评【板书】三、灭火原理: 1、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3、强调: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其着火点。4、播放“灭火方法”视频: 同学们对课本82页“灭火所依据的原理”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灭火原理。合作探究二: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三、灭火的原理:(1)清除或使 可燃物 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 空气(或氧气) ;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 着火点以下 。 思考:灭火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只要具备一项便可灭火?结论: 选其一就可灭火 ,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认真观看,遇到火灾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来灭火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掌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教师再加以总结 交流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与大家分享感受 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学会归纳、总结。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达标检测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 历史。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2、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提供可燃物 B.提供氧气 C.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3、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将其打翻引起桌面着火,应采取的最简便的措施是(  )A.马上拨打120      B.用嘴吹灭C.寻找灭火器把它扑灭    D.用湿抹布盖灭4、看下图回答问题: 实验②和实验④说明燃烧需要 ; 实验③和实验④说明燃烧需要 。 5、小文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内容时,做了以下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左图 ; 右图 。 学生小组讨论与交流,完成【达标检测】上习题小组展示结果,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点评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 绝大部分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如木炭、硫、磷、铁、镁的燃烧。但有些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如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燃烧起来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设计进一步学习需要思考的问题,为后续教学做准备。
板书设计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一、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接触氧气(或空气) 三者缺一不可 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灭火原理: 1、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2、隔绝空气(或氧气) 三者选其一 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教学与“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 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避免了磷燃烧实验对空气造成的污 染。让学生小组讨论与交流灭火原理,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 广阔的空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不足之处:新课引入环节有些枯燥,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探知欲。由于是录课的原因, 教师上课有些严肃,导致学生上课也有些拘谨,不像平时上课那么活跃。再教设计:将磷燃烧实验进行改进(如下图所示),这样避免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对空气造成污染。 今后,教师将改进后的实验进行课堂演示,能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更好地得出实验结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