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广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五单元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的第1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CO2的性质以及CO2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知识与技能: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因此确定知识目标为:①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②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③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③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②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③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1)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②二氧化碳的用途。(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利用实验、展示实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等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创设情境→出示问题→教师、学生实验→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归纳→学生小结,达到教学目的。二、设计理念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学科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三、 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氧气的学习,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现象和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因此联系生活来学习二氧化碳显得很重要。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化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往往想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性质,甚至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在课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解答相关问题,通过自学学案,使学生明确复习的重点和方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通过实验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身边物质的学习体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四、教学方法及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先通过展示二氧化碳让学生认识其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二个实验来探究,然后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同时结合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将重点知识的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习题的选择与讲评,遵循大纲,用好课本,侧重双基,通过研究课本习题,挖掘其潜力,改造习题,增强课本习题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具体方案如下:① 课前预习学案,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②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习体系。③ 通过视频介绍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④ 应用多媒体课件,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效实施双边互动,提高学习效益。五、教具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2、制取二氧化碳简易装置,烧杯、喷雾器、纸花、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酒精灯、空矿泉水瓶、纸杯、蜡烛、阶梯、平衡木等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视频)《意大利死狗洞之迷》人带着狗进入山洞,走着走着,人没事,狗却死了。传说其中有屠狗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激趣设疑]二氧化碳为什么能杀狗?为什么还会杀人?你想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妙的二氧化碳(二)新课[学生活动1]看一看:请四组学生到前排演示[实验6-3],制取CO2并收集到二个集气瓶、一个软塑料瓶中。1 察实验者的实验过程是否规范,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已满。2 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活动二:二氧化碳的密度实验;教师展示两端挂有纸杯的平衡木,请一个学生向其中一个纸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学生观察纸杯的变化情况活动三:做一做: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实验6-4]倾倒二氧化碳.教师展示火灾场面和灭火场面的图片观察烧杯中两支蜡烛熄灭的顺序,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析原因,从实验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知此燃烧,密度大于空气教师展示火灾场面和灭火场面的图片活动四:做一做:请一位学生到讲台演示[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察观察矿泉水瓶壁的变化情况。教师展示图片:打开装有啤酒的易拉罐时的情形。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实际应用。【设问】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猜想:(1)发生化学变化;(2)不发生化学变化。活动五:看一看:师生配合完成[实验6-6]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为使实验现象更直观,使用数字展台展示。为了证明碳酸的不稳定性,做对比实验:把喷醋酸的紫花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生相互交流分析原因。教师讲解:[讲解]CO2与H2O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CO2+H2O====H2CO3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H2CO3====H2O+CO2↑[过度]教师展示一瓶可乐,人们都喜欢喝可乐,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可乐里面真的是二氧化碳吗 活动六:请一个学生演示:可乐瓶里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告诉学生:这是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 ↓+H2O教师展示干冰升华的图片。说明:干冰是一种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在常压和-78.5℃时升华,升华时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为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人造云雾。影视舞台上经常见到的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就是这样形成的。于是二氧化碳可用作:致冷剂,人造云雾,人工降雨[说一说]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你能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吗?活动七:看一看:播放视频:菜窖想一想: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者干涸的深井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根据图片解释视频1提出的问题:山洞上部二氧化碳浓度低,有足够的氧气呼吸于是人无事,山洞底部二氧化碳浓度高,不能供给呼吸时足够的氧气,于是小狗死亡。学生观看视频质疑并思考,经交流后得出结论:做灯火实验。学生经过讨论后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灭火,工业原料,人工降雨,光合作用,致冷剂。(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四) 巩固练习七、板书设计课题3 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CO2的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2、CO2的化学性质(1)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2)CO2能与水反应:CO2+H2O=H2CO3;(3)CO2能与石灰水反应:CO2+ Ca(OH)2=CaCO3 +H2O;3、CO2的用提及对环境的影响(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CO2;干冰用于人降雨;CO2灭火等;(2)CO2含量上升造成温室效应。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主线,以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为辅助,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具备的化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究,构建二氧化碳的知识网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如下:1、首尾呼应。用意大利的死狗洞动画视频,电影《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片段引入,在授课的结尾能予以解释,形成首尾呼应。2、将演示实验5-5,5-6、5-5转变为学生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变为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3、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也有收获,在做向高低燃着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时,矿泉水瓶的体积应大于盛蜡烛的烧杯的体积,矿泉水瓶放在蜡烛对面倾倒效果更佳。在做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时选用质地较软的康师傅矿泉水瓶,学生通过实验得知振荡矿泉水瓶时手拿瓶塞处比拿瓶身现象更明显。4、在做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更直观采用了多媒体数字展台;为了证明碳酸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将喷稀醋酸的小花拿来加热,观察现象的对比实验。5、在讲到温室效应时,增加讨论题:为减缓温室效应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做些什么?在讲二氧化碳对生活影响时以视频的形式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6、课堂练习能够紧扣教学内容并能联系中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