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整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近几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整理

资源简介

近几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整理
高考政治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整理 辩证唯物论(6次)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次)
(1)物质决定意识(2次)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原理)(4次)△
原理:①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次)
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规律惩罚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②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
4.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②整个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7次)
1.实践的特点原理
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分析实践的条件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次)△
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认识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原理(1次)
原理: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无限过程。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4次)△
原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是一个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认识受主体状况、客体状况、认识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过程,真理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中超越自身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10次)
1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勿主观臆断)
②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3次)△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次)
(整体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区别: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③(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①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强调整体)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抓住关键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
b.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1次)
原理:①(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综合的思维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
2.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2020新高考I卷首次考查)
原理: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方法论:①善于发现新事物并热情支持其成长
②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新事物一时的不足,并克服困难促使新事物日臻完善
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新事物发展
(3).发展的途径原理
原理: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4).发展的状态原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启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反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要坚持适度原则
3.矛盾观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2次)△
原理: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任何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②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③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表现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次)
原理: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②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1次)
原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④(积极引导主要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认清事物的性质,抓住主流
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积极引导矛盾的主要方面向有利方向转化)
4.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3次)△
(1).辩证否定观(1次)
原理: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本质是“扬弃”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既肯定又否定,既继承又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2次)
原理: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②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学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11次)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次)
原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进步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并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的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1次)
原理: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次)
原理: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②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
方法论:要求我们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变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总结: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4.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4次)△
内容: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价值观(2次)△
(1).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内容: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价值选择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客观性,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内容: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③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④人的价值包括,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温馨提示:
(1)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知识点在2010--2021年高考全国卷考察的频数,标有△的要重点掌握
(2)原理和方法论根据课本并参考高考标准答案进行总结,括号内的文字建议识记,其他的需背诵掌握
(3)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分清侧重点和冷门点。比如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知识点,在10年高考历史上从未出现,发展观也几乎不考,而近几年认识论,唯物论经常出现,是全国卷高考的热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