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安排了“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和“气候与自然景观”四个标题。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对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的气候和景观的内容,本节在此基础上深度探讨气候的地理成因(这里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对气候产生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为阐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依照一般逻辑和学科逻辑相结合的思想对总体目标进行“解构”,保证各部分具体内容与总体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首先分别从气压带、风带两个方面分阐述其对气候的影响;然后,立足于地理学科实际情况,阐述了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对气候的影响;最后,又从自然景观对气候的地理响应这一角度,进一步延展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2.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方法】(1)读图法: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2)对比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纬度、不同海陆位置区域的气候特征差异,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气流运动方向等对气候形成的影响。(3)多媒体教学法:从东非高原上得动物迁徙进行视频导入,形象直观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视频情景导入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赛马拉。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赛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教师:学完这节课内容,我们就可以科学地解释这个大自然奇观了。(二)温故知新请同学们补充完成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并回答以下问题。1、说出不同气压带分布纬度、气流运动方向状况?2、说出不同风带分布纬度、气流运动方向状况?3、说出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分布纬度有何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并点评,一般而言,低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高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其中,暖高压控制的气候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三)新课教学【合作探究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材料1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极度干旱而酷热,大部分地区平均年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滴雨不下,为什么它的气候如此炎热干燥?材料2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形成地球上面积最为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为什么它的地理景观与撒哈拉沙漠有如此大的差异?学生:依据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得出1: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常年受哪个低气压的影响?气候特征怎样?形成了怎样的气候?教师展示:南美洲亚马孙平原景观图及地形图,并进一步阐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不仅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影响,同时西侧山脉的阻挡(地形因素),大陆向大西洋敞开(海陆轮廓因素),使得亚马逊平原地区形成地球上面积最为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教师引导得出2:教师展示:暖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往往形成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就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它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极度干旱而酷热。冷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比如,南极大陆就是在极地高气压的控制下形成了冰原气候,常年酷寒少雨。【合作探究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西欧和中欧一些地区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你知道形成这种气候特征的原因吗?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问题:问题1:分析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怎样变化、水汽是否会凝结,降水怎样?问题2:分析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怎样变化、水汽是否会凝结,降水怎样?问题3: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水汽怎样变化?问题4:从吹陆地向海洋的气流,水汽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1.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较多。2.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3.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4.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水汽充沛,降水较多。5.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水汽稀少,降水较少。教师:点评,并提问在南北纬40度—60度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哪个风带的影响,形成了什么类型的气候?有怎样的气候特征?学生:继续思考并讨论得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特征和分布。教师展示:欧洲西部景观图、地形图及沿岸洋流分布示意图,阐述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广阔的综合性因素:不仅受温暖的西风影响,还因为山脉东西走向(地形因素)有利于西风深入,及沿岸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思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下的地中海气候教师:提出思考题:根据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推测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及其分布?学生回答:分布地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即南北纬30°—40°地区大陆西岸。教师展示:地中海地区的示意图及景观图,阐述并说明地中海地区受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地中海气候区。【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并说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洋流,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举例说明在非洲北部因受副热带高压带和干燥的信风控制,且西岸有寒流流经,再加上非洲北部在轮廓上东西较宽。形成了横跨非洲大陆东西岸热带沙漠气候。【活动】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1、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1).热带、温带、寒带分别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2).以北半球为例,自赤道到极地,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2、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1).以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例,比较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2).以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为例,比较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3、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对比其在北美和欧洲西部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1).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西欧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差异。(2).推测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依次类推,更深入地认识世界不同区域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差异。)(四)板书设计(设计意图:以知识建构体系为目的,设计成大纲式板书,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五)随堂巩固每年随着干、湿季节的变化,东非高原上数以百万计的野生食草动物就会组成一支壮观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在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国家公园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间来回迁徙。下图是某年食草野生动物迁徙路线。据此完成1~2题。1.当①地有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当地正受(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野生食草动物从②地迁徙到③地的时间可能是( )A.12月~次年5月 B.7月底~8月中下旬C.10月底~11月底 D.1月中上旬~3月底下图为地球局部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就北半球来说,图中反映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控制地区多高温多雨的天气B.乙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C.丙控制地区气候湿润D.受乙、丙交替控制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设计意图:设置东非高原动物迁徙的练习,首尾呼应,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布置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