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溶液一、知识导图二、考点分析知 识 要 点 课 标 要 求 中 考 要 求溶液的形成 掌握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考查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探究;溶液显色原因的实验探究溶解度 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 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溶液的浓度 掌握溶液的浓度;溶液浓度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溶液浓度计算;溶液配制 考查配制一定浓度溶液的实验中的错误分析;溶液浓度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新题型三、【考点内容】知识点一 溶液的组成考点1 溶液的形成1. 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温馨提示】(1)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Cl3溶液为黄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2)一种溶剂里可以溶解多种溶质;(3)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放入水中,生成物为该溶液的溶质。2. 溶液的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3.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 根据名称判断,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2) 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为溶质,液体看作为溶剂。(3) 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为溶质。(4) 其他溶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考点2 乳浊液与乳化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相溶的可以形成浊液(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水中而不聚集,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等。考点3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类型 吸热或放热现象 举例放 热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NaOH、浓H2SO4吸 热 有些物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 NH4NO3不放热也不吸热 物质溶解时,整个过程溶液温度几乎不变 NaCl【例1】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食盐 B.蔗糖 C.酒精 D.植物油思路点拨:把物质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关键是看能否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食盐、蔗糖和酒精放入水中,能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分子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变式1】 下列暴露在空气中质量明显增加,溶于水中温度明显降低的物质分别是( )①氧化钙 ②硝酸铵 ③浓盐酸 ④氯化钠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④②思路点拨:暴露在空气中,或溶于水中时:①氧化钙会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使溶液质量增加;②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③浓盐酸易挥发,使溶液质量减小;④氯化钠无论暴露在空气中还是溶于水中,都没有明显变化。知识点二 溶解度考点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区分方法 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不能溶解,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若继续溶解,则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温馨提示】 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①对于含不同溶质的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反之亦然;②但对于同种溶质来说,在一定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考点5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1. 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1)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2)外因:温度。增大气体溶解度的方法有增加压强、降低温度。3. 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运用它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温馨提示】对于溶解度曲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在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基础上会看溶解度曲线;②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或变化不大或反而减小;③ 不同曲线交点的意义;④ 在某一范围内,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⑤ 可以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找到提纯物质的方法是蒸发溶剂法还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⑥ 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代表该处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每一点都为不饱和溶液,从而能找出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的方法,即是加溶质还是降低温度等方法。4. 结晶方法:(1)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的固态物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如NaCl 。(2)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固态物质,一般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晶体,如KNO3。【例2】 将60 ℃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60 ℃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B.20 ℃时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D.硝酸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思路点拨:将60 ℃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只能证明20 ℃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无法判断60 ℃的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这一现象还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硝酸钾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变式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底部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浸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然后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搅拌至完全溶解(如图1),此时对相应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图1 图2A.甲溶液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B.盛乙的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质量减少C.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D.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思路点拨: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烧杯和试管内溶液温度升高,所以,甲物质的溶解度增大,试管中的未溶固体甲的质量减小或全部溶解,溶液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乙的溶解度减小,会有乙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试管内未溶固体乙的质量增加,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随之减小。知识点三 溶液的浓度考点1 溶质的质量分数1. 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2.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3.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考点2 有关溶液的计算1. 溶液稀释的计算(1) 稀释前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2. 其他计算(1)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2)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3)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考点3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实验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氯化钠、量筒(10 mL、50 mL)、胶头滴管。2.实验步骤:(1) 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① 计 算 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 g×6%=3 g ,水的质量为:50 g-3 g=47 g② 称 量 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③ 量 取 用50 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④ 溶 解 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⑤ 装 瓶 把上述氯化钠溶液装入贴有试剂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标签的试剂瓶中,盖好瓶塞,放到指定地点 整个实验流程如图所示:(2)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溶液稀释问题)①计算 所需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50 g×3%÷6%=25 g,水的质量为:50 g-25 g =25 g ②量取 用5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③混匀 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④装瓶 同前3.溶液配制中误差分析原因归纳 原因误差 药品 仪器使用 计算天平 量筒 烧杯结果偏高 ①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右;②右盘放了纸片左盘未放纸片 ①量水时俯视读数;②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溅出 计算失误结果偏低 ①固体药品中含水分;②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③固体药品转移时损失(洒落在烧杯外面或沾在白纸上面) ①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左;②称量前游码不在零点;③称量时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使用游码);④左盘放了纸片右盘未放纸片 量水时仰视读数 烧杯内壁有水 计算失误【例3】 如图为几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2)30℃时,KNO3溶液的最大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100%(只列计算式,不需要计算结果)。(3)60 ℃时,10 g NaCl和90 g KNO3完全溶解于100 g蒸馏水中,冷却到30 ℃后,________(填“有”或“没有”)NaCl析出,有________g KNO3结晶析出。思路点拨:(1)由给出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平缓”型,但是依旧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根据KNO3在30 ℃时的溶解度为45.8 g,溶液饱和的时候,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3)对于氯化钠,60 ℃时的溶解度为37.5 g,30 ℃时的溶解度为36 g,所以10 g的氯化钠不会析出;对于硝酸钾,60 ℃时的溶解度大于90 g,所以是不饱和溶液,30 ℃时的溶解度为45.8 g,此时是过饱和溶液,而且会析出硝酸钾晶体(90-45.8)g=44.2 g。【变式3】 (1)已知:水的密度为1.0 g/mL。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氯化钠2.5 g,需要量取水________。(2)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3)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拓展训练】(4)要配制500 g的生理盐水(0.9%),需要上述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________。(5)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1)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50 g×(1-5%)=47.5 g,水是液体,需要用量筒量取,还要结合水的密度1.0 g/mL,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为47.5 mL;(2)在计算之后配制溶液时还要经过用天平称取氯化钠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等步骤,因此该实验的正确顺序是CBDEA;(3)造成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主要可从称取的食盐质量偏小或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大等方面思考。本题中①②会造成称取的氯化钠质量偏小,③会造成量取水的体积偏大,以上三项都是造成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是不会影响溶液浓度的,选项④不符合要求。四、【课堂达标测试】1.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A.无色透明 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 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与水不分离2.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A.白磷始终不燃烧 B.小气球变瘪 3.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P点表示t1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D.t2 ℃时,将30 g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 ga的饱和溶液4. 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A.蔗糖溶液 B.酒精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澄清石灰水5. 如图是对20 ℃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1)蒸发前原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n的数值是________。(2)依据上述实验,你认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填字母)的。A.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无法判断6.取四份20 ℃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 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D.降温至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7. 如图为配置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目的A 用剩的食盐放回原试剂瓶 避免浪费B 天平调平后在左、右托盘中各垫一张相同的纸 保证称取的食盐质量更准确C 用50 mL量筒替代天平量取所需的水 更加简便D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增加食盐的溶解能力8.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温度/℃ 0 20 40 60 80 100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1)40 ℃时,NaCl的溶解度是________。(2)20 ℃时,称取31.6 g KNO3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称取31.6 g KNO3固体时,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3)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提纯KNO3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等质量的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的饱和溶液从60 ℃降温到20 ℃时,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A.都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KNO3>NaCl C.溶液质量:KNO3<NaCl9.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常温下B的不饱和溶液,在只要求保持其溶剂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将其变成饱和溶液,可行的方法有____________;(2)现有一杯t1 ℃时含A、B两种物质且均饱和的混合溶液,若要从中分离出少量A的纯净物,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①t2 ℃时,A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B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②将t2 ℃时,A、B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 ℃,此时两溶液中的质量分数相等③在t1 ℃时,用两份等量的水分别配制成A、B的饱和溶液,这两种溶液的质量相等④在t2 ℃时,用等量的A、B分别配制成两种饱和溶液,测得其质量依次为m1 g和m2 g,则m1<m210. 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1)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中,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程中,蒸发池中氯化钠的质量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2)粗盐中含有的难溶性杂质,在实验室里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将其除去,这些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其中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填“引流”或“加快溶解”)。(3)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① 配制时,涉及以下实验步骤:A.称量及量取 B.计算 C.溶解 D.装瓶贴标签其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② 将已配好的10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再加NaCl的质量是________g(计算结果精确到0.1)。五、【课后作业】1. 下图是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乙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C.t1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 ℃(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会有晶体析出D.t2 ℃时,甲与乙的溶解度相等2. 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稀硫酸除去铁锈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D.用盐酸除去水垢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比乙大B.t2 ℃时,甲、乙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t1 ℃时,将1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可得到65 g溶液D.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1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乙物质的溶解度(填“>”“=”或“<”)。(2)将30 ℃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__。(3)20 ℃时,将50 g甲物质放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30 ℃(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不变的是________(填序号)。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以上都不变5.如图所示,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2)t1℃时,将2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到t1℃,析出的晶体含有A和CB.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C.从混有少量B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可通过冷却它们的热饱和溶液实现D.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只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三种玻璃仪器(4)如图所示,向放有镁条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锥形瓶中C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请解释原因 。6.根据下列坐标图回答:(1)图一表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① t2℃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 。② 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2)某学习小组模拟海水,以测定海水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取模拟海水(含NaCl、MgCl2)2000g,向溶液中滴加10%的硝酸银溶液,其沉淀质量变化如上图二。①沉淀的化学式为 。②模拟海水中氯的质量分数是 。不 饱 和 溶 液饱 和 溶 液溶 解 度结 晶溶 质+溶 剂溶 液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过程放热现象吸热现象增加溶剂、(改变温度)_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8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