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基于概念的溶液计算复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初中化学中有关溶液计算的5个主要变量,分别是“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S、C%”。 理解“溶液质量、S、C%”本质上主要取决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这两个自变量的改变。②能熟练梳理出五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式解决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基于概念,采用图示、圈点、表格等工具方法,紧紧围绕“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改变来分析溶液的变化,从而较系统地解决初中阶段有关溶液的常见计算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从质量角度体验溶液变化的本质在于“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两个自变量的改变。②感悟厘清概念和借助图示等工具给溶液计算所带来的方便和妙处,并逐渐养成在审题时注意圈点关键字词的良好习惯。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基于概念厘清有关溶液中的5个变量的主要关系式。2、难点:利用梳理出的变量关系式来解决常见的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厘清概念 感悟【情景引入】中信息技术中信息呈现和传输主要依靠二进制“1”和“0”的变换,从而正确理解溶液的变化其实主要围绕“溶质”和“溶剂”两个自变量的改变。回答: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解度S,溶质质量分数C%。学生上黑板书写:(教师引导补充) 师生共同厘清归纳梳理有关溶液计算中的5个变量 【情景引入】1.大道至简,溶液的变化本质就在于“溶质”和“溶剂”的改变。2.借助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进一步引出有关溶液计算的五个变量。【问题】有关溶液计算的量有哪些?【问题】这五个量在溶液中有哪些关系?请你写出关系式。 通过类比法来引出并强调溶液的变化紧紧围绕“溶质”与“溶剂”这两个自变量的改变。温故知新 1.20℃时,SNaCl=36g/100g水,该温度下对136gNaCl饱和溶液作以下操作。(1)填表⑵20℃时,若将烧杯⑦中的NaCl全部溶解,至少需加水多少克?讨论、整理、填写相应表格。学生交流。感悟溶液动态变化过程中“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的改变。2.结合下图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实验流程回答相关问题。⑴溶液①溶质质量分数为 (仅需列出计算式)。20℃时,让溶液①达到饱和,需恒温蒸发掉 克水。⑵溶液①中加入Xg氯化钾得到溶液②,X= g。⑶溶液③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⑷溶液③至少加热到 ℃,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溶液④。⑸冷却至20℃,⑤烧杯中的现象是 。⑹上述实验步骤中 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讨论、整理、填写相应表格。学生交流。综合感悟溶液动态变化过程中“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的改变导致溶液变化的情况。 “温故知新1”采用图示呈现溶液变化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液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揭露溶液的变化过程紧紧围绕“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展开。“温故知新2”依然采用图示呈现溶液变化的过程,但部分地方采用文字表达,并结合溶解度曲线,综合性加强,旨在检验学生在经过“温故知新1”的分析和训练后是否已能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的改变角度来分析溶液的变化,从而完成相关的溶液计算。巩固练习 根据课堂实际选做 及时巩固所学,检验目标达成度。课堂小结 学生回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感受或者收获?教师可帮助引导总结 及时总结,加深印象。课后作业 全体同学完成学习单上的“巩固练习”,有能力的同学可继续完成《课后作业单》上的提高题或选做若干。 分层设计,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四、板书设计基于概念的溶液计算复习五、作业设计(详见课堂学习单和课后作业单)厘清量的关系——基于概念和借助工具m溶剂m溶质有关溶液计算的量m溶液S留白(学生书写)C%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