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U) e. E2 S9 b1 _. 第2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氧气的制取 第2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2-15]、[实验2-16]及分解反应。[实验2-15]、[实验2-16]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同时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然后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另一种方法,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在这部分教学中,要使学生知道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同时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实验氧气的性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明白了制取气体时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连接装置、如何制取气体,以及如何验证气体并检验气体的性质。为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教材还特意介绍丁如何大量制取氧气。本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所以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好实验便成了重中之重。而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2.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3. 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沦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 教案 课题课题3 氧气的制取授课人林长青学校郧西县观音镇初级中学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沦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山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仪器、用品1、教师用具:(1)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2)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2、学生用具:(1)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讲评学生的叙述。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演示[实验2—15加热少量氯酸钾演示[实验2—7] 加热少量二氧化锰。演示[实验2—8]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小结]: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并且二氧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一下几个问题:(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例如: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板书]:(2)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演示[实验2-8]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边操作、边讲解,边讨论。[讲解]: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取氯酸钾、二氧化锰约3: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操作]: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气。[操作]: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讲解]: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氧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出示高锰酸钾样品)讲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板书]: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文字表达式: 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04 △→ K2Mn04 + MnO2+ O2(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管。[板书]:5、分解反应(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2)特点:“一变多” AB→A+B总结、扩展:本节主要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气的工业制法,归纳出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其中排水法适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加热固体试剂制取气体的原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接触。布置作业: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讨论]: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观察]: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少量氧气放出。[讨论]:该实验证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观察]: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 [观察]: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呢?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2—8]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课本第38页内容,划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 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1)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锰氯酸钾 ——加热——→ 氯化钾+ 氧气MnO2KClO3—△—→ KCl+ O2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讨论]: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处理和装入固体试剂?[讨论]:如何固定试管?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讨论]: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应如何操作?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讨论]: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为什么?何时开始收集?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 [讨论]: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 观察高锰酸钾的色、态。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共同点,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考察学生对这四种气体,特别是氧气性质的掌握。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通过个体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再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对三个实验的观察、比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正确方法。通过自学,进一步加深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理解。通过书写这一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既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印象,又尝试对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加深对基本实验操作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板书设计]课题3 氧气的制取一.氧气的检验方法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划出催化剂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1)文字表达式: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二氧化锰氯酸钾 ——加热——→ 氯化钾+ 氧气MnO2KClO3—△—→ KCl+ O2(2)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1)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KMn04—△—→ K2Mn04+ MnO2 +O2(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管。5、分解反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