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2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青藏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2.运用资料,说出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3.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青藏地区主要的资源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难点: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志愿者在珠峰登山大本营附近捡拾垃圾”的照片。近年来,随着登山者和游客逐渐增加,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为了让珠峰永葆“圣洁”,人们提出“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别带走”的口号,许多环保志愿者纷纷加入到保护珠峰的行动中来。提问:你知道青藏地区还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吗?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接下来让我们来学习本节课内容。新课讲授:一、生态环境保护(一)生态环境问题展示图片(青藏高原、冻土景观)。师: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土层瘠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展示图片(生态问题)。师: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使高原牧区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归纳总结:长期以来,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显。活动:当前,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结合下面的对话,说说个人看法。学生畅所欲言。展示图片(冬虫夏草、雪莲、藏红花)。教师引导:在青藏地区的一些地方,生长着冬虫夏草等药用植物,生活着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动物。近些年来,由于过度采挖、盗猎等行为屡禁不止,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教师:冬虫夏草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草甸上,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目前市场价格是黄金的2倍以上。每年夏季,高山草甸上都要迎来十几万的采挖大军,几乎会翻遍那里的每一片草皮。引导归纳:“掠夺式”采挖导致虫草数量骤减,资源日渐枯竭,草甸破坏严重,而恢复过程却极为漫长。提问:怎样才能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二)保护措施教师: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防止青藏地区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展示图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0年8月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中长江总水量的四分之一、黄河总水量的近二分之一都来自这里。三江源地区水草丰美、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过度放牧、乱挖滥伐等原因,使得这里湿地减少、草原退化,长江源头水量减少,局部地区出现流沙。展示图片(长江源头景观)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峰西南侧5公里处的姜根迪如雪峰(海拔6543米)西坡的姜根迪如冰川。教师引导: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可以从国家政策角度来改善,我们也可以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改善。展示图片(以桥代路)。工程措施:青藏铁路通过以桥代路的方式,为野生动物的迁徙提供了安全通道。展示图片(草皮移植)。生物措施:青藏铁路的建设注重草地保护,通过草皮移植,沿线绿化率接近100%,基本看不到裸露的泥土。二、资源开发(一)矿产资源青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钾盐以及锂、镍、金等矿产资源。当前,大规模的矿产开发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教师展示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阅读发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北部,四周高山环绕,南面是昆仑山脉,北面是祁连山脉,西北是阿尔金山脉,东为日月山。盆地内有咸水湖众多。柴达木盆地不仅盐类资源丰富,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二)清洁能源展示图片(太阳能发电等)。青藏地区拥有开发潜力巨大的水能、太阳能和地热等清洁能源。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这些清洁能源逐步得到有效利用,不仅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也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三)旅游资源展示图片(拉萨大昭寺、跳锅庄舞等)教师:青藏地区原生态的高原雪域风光,独特的藏族风情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探险。展示图片(青藏铁路)。教师: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问:读图9-2-3,青藏铁路开通后与开通前相比,西藏自治区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快速增加。课堂练习:见课件。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并分析了青藏地区主要资源特点。青藏地区是四大区域中最后一个区域,同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关注青藏地区的发展,树立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9.2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