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和民居》【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3.运用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成效。4.运用资料,说明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难点: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航拍中国—山西》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发学习兴趣。找位置 识地貌(展示黄土高原区域示意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地图、自学提示,找出以下问题答案:(1)找出长城、秦岭、乌鞘岭、太行山等地理事物,描述黄土高原的边界范围。(2)黄土高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3)对照地图上的高度表,说一说,黄土高原的海拔高度有何特征、有何地势特征?(4)找出黄土高原主要的河流。(5)阅读课本,说一说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三种主要的地貌类型。2. 总结讲解:(1)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到秦岭,北抵长城。包含的主要省区有: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黄土高原的地形及河流:黄土高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汾河、渭河、泾河、无定河,河流大多自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3)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黄土塬: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顶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区;黄土梁是条状延伸的黄土地貌类型;黄土峁呈穹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陵。探原因 寻对策合作探究一:观察四组实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实验(1)水土流失与黄土结构的关系实验(2)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实验(3)水土流失与地表坡度的关系实验(4)水土流失与降水强度的关系探究结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土质: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易流失;地表植被:地表植被稀少,水土缺乏植被保护;(原因:过渡放牧、乱砍滥伐)地表坡度: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降水强度:夏季暴雨集中。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1)加剧当地水土资源紧缺,土壤生产力下降,加剧旱灾。(2)加大河流泥沙含量,导致下游淤积加重,河床抬高,加剧洪涝灾害。合作探究二: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当地政府、环保部门、工程部门和当地居民,试提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可行措施。(教师提供相关图文资料)探究结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政府:控制人口增加,鼓励生态移民。环保部门:退耕还林还草、矿区土地复垦、建设防护林。工程部门:坡耕地改梯田;打坝淤地,拦泥蓄水。居民:节约用水,河流灌溉。展新貌 谋发展过渡:黄土高原得到综合治理后,换了新面貌,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给黄土高原的居民生活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比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同之处)重点讲解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窑洞。提问: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说一说,为什么窑洞是当地人们较适宜的居住选择?学生总结窑洞的特点:黄土具有直立性、造价低廉、生态环保、冬暖夏凉。黄土高原经济发展(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材料,重点明确黄土高原在能源、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成就)课堂练习:见课件。【板书设计】(位置及范围)(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地形地貌)(黄土高原) (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的原因)(斜坡多)(夏季暴雨集中)(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水土流失的措施)(经济发展)【教学反思】黄土高原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差别较大,因此引导学生读图非常重要。本节课通过多种多样的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能够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黄土高原。为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实验模拟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思考与探究,加深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为治理水土流失出谋划策,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