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1 空气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1 空气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 学 设 计(第一页)
九 年级 化 学 学科 课题 《空气》 姓名
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一《空气》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本节从教学内容看由与人类关系最紧密的最熟悉的空气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引出氧气,是本章乃至整个化学的引子。从探究角度看,本课由看图学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模仿测定氧气含量,是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和方法学习的开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是让学生充分体会探究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或意图
导入新课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导入】你能用身边的东西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板书】课题一 空气【实验】用食品袋再捕获一袋空气套住口鼻看能坚持多长时间。与大家交流感受。【实验】刚才讲矿泉水瓶倒扣在水中,水不能进入瓶中,如何可以让水进入?请设计并验证后与大家交流实验原理。(教师适当引导)【追问】你觉得进入水的体积与减少气体体积是什么关系?【追问】蜡烛燃烧消耗的氧气体积等于进入水的体积吗?引导学生从矿泉水瓶体积守恒探究:石蜡+空气(氧气+剩余空气)=石蜡+剩余空气+生成的水+二氧化碳,略去石蜡、生成的水,同时消去没参加反应的空气,让学生认识。【过渡】怎样就能使进入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掉氧气的体积呢?【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吗? 动手、展示:从食品袋在空气中鼓起、矿泉水瓶倒立在水中水不能进入感知空气的存在。动手、交流:感受空气中不是所有气体都能共给呼吸动手、尝试、交流:可以将矿泉水瓶压扁后松手吸入;扣在燃着的蜡烛上等。密闭空间中气体减少,造成压强减小,水被压入。讨论、交流:减少气体体积就等于进入水的体积思考、讨论、认识:消耗氧气体积≠进入水的体积消耗氧气的体积=进入水的体积+二氧化碳体积讨论、交流: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感受空气的真实存在感受空气不是单一物质了解水进入的原因感性认识减少的气体的体积等于进入水的体积培养严谨认真和事实求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理性认识进入水和消耗氧气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源于学生身边,凭生活经验学生对某些知识已经了解,只需教师能创设合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展开合理探究即可,同时不少学生已经通过预习了解实验结论,但对实验设计原理、实验中问题分析及处理能力和语言的准确描述尚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3、让学生学会设计并操作简单的实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与方法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设计、操作、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2、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着重引导探究,分析实验过程和现象,通过讨论等方式得出结论,以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在探究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的学习方法。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认真求是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氧气的含量及原理教学难点: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解决措施是补充身边一些容易完成的实验,再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向理性过渡,引导探究得出较合理的装置。
教学策略及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全员参与活动探究,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1)收集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2)设计实验的能力;(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合作能力,(5)归纳总结能力;本节课通过采用了实验探究法、问题探讨法、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便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 教学仪器:广口瓶、带燃烧匙和导气管的双孔橡皮塞、弹簧夹、烧杯、酒精灯、药匙、火柴、食品袋、蜡烛、水槽、矿泉水瓶药品: 红磷、水
阳 泉 六 中 教 学 设 计(第二页)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或意图
进行实验当堂检测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由矿泉水瓶扣蜡烛的实验迁移到书中实验。介绍药品后,引导设计实验装置并理解实验原理。【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得出结论】【思考分析】某学生实验中发现进入瓶中的水小于1/5,你认为有什么原因?【指导阅读】人类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其中拉瓦锡作了重要贡献。请阅读了解空气成分探究史。【达标检测】1、要将密闭容器里的空气中的氧气出去又不引入其它气体,下列物质可以达到目的的是( )A、木炭 B、蜡烛C、铁丝 D、红磷2、人类时刻都离不开空气,因为其中氧气能 ,成人每分钟约吸入氧气8L,大约吸入空气 L。 倾听、讨论、交流:用燃烧产物为固体的可燃物耗尽密闭装置中的氧气,看水进入的体积。讨论对实验进行改进:红磷代替蜡烛、广口瓶代替矿泉水瓶、烧杯代替水槽,胶塞、弹簧夹形成密闭环境。倾听、观察、记录、交流:发出黄色火焰,产生浓厚白烟,放出大量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瓶中空气体积的1/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思考、讨论、交流:1、装置漏气;2、未等装置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观察;红磷不足。阅读、交流:感受科学的探究精神认识探究重要性记忆空气的组成完成检测 迁移过渡使学生了解实验仪器的选择和设计的原理,了解仪器和装置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加以启迪检测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1、记忆空气的组成。2、你还能用那些事实证明空气中其他气体的存在?下节课与大家交流。3、本课实验可能出现进入水的体积大于1/5吗?如果可能原因是什么?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课题一 空气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原理: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2、现象:3、结论:二、空气的组成
教学反思及建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