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大气热力环流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2大气热力环流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气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授课科目:地理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授课内容:大气热力环流 课时安排:第2课时(共3课时)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该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对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热力环流奠定了基础; 2、能力水平: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都有所欠缺,空间概念没有形成,无法自主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以及地理环境建立联系; 3、心理特征:学生对自然界的常见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对其成因还没有更深的理解。由于本节课需要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因而对该阶段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从前置限定来看,“运用示意图”属于资料型教学;从行为动词来看,“运用”属于知识应用水平,而“说明”一词则要求学生解释清楚并能够自己证明热力环流的整个过程。由于不同尺度的大气环流表现形式不同,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热力环流来进行解释,所以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需要借助示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解释一个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2、位置分析:《大气热力环流》选自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框题。本章内容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展开,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本课题《大气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等内容的基础,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3、内容分析:本节课讲解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热力环流原理是继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一个重要原理。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包括正文、三幅插图、一个案例和一个活动。三幅插图分别展示了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和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一个案例是认识城市热岛环流;一个活动是绘制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教材中的案例与活动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现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 2、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重难点: 1、重点:用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 2、难点:理解并绘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幻灯片(若实验条件允许,需另准备:一个玻璃缸,一杯冰水,一杯热水,一块胶合板,有色香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备注
课堂导入 (1min) 师:在今天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自己家里空调和暖气片的位置呢? 生:关注过!空调挂在墙上,暖气片比较靠近地面。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人,但是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空调和暖气片安放的位置会不一样呢,把他们的位置对调一下可不可以呢?我们把空调放在地上,暖气片挂在墙上。 生:不可以。 师:哦,老师听到大家说不可以,但是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吗?今天呀,老师就带领同学们一探究竟。下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36页,自主阅读课本并思考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空调和暖气片位置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操作 (3min) 师:在正式讲授热力环流之前呢,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实验,由于实验设备不全的原因,老师把这个实验搬到了屏幕上,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观这段实验视频。 师:好,视频播放完了,大家看到,视频中老师面前的桌子上有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缸,缸内老师的左手边有一杯冰水,右手边有一杯热水,老师给玻璃缸盖上胶合板,在冰水这一侧上方开一个小孔,点燃有色香,缓缓放入小孔中,大家回想一下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呢? 生:玻璃缸内的烟雾开始运动了,而且是按顺时针方向。 师:这位同学描述地非常准确,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在自己面前的白纸上画出你刚才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大家先自己尝试一下。 ◎通过观察并绘制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过程的认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若学校有进行实验的设备和条件,则进行现场实验
新课讲授 (4min) 师:老师看到大家应该是已经画完了,那么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画的示意图。 生:(上台展示) 师:老师看到他画的非常好,那么就接下来,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再来认识一下热力环流的整个过程。大家请看,现在近地面有A、B两个点,A地受热,B地受冷,A地受热,空气会膨胀、上升,没错,这一点我们在物理里面已经学过了,B地空气会受冷、收缩下沉。在A地近地面,空气流走了,因此它的密度要低,形成的是低压,而在高空,空气在A’处集聚,因此形成了高压,同样的道理,在B这个地方,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因此,在B地的近地面,空气进行了一个堆积,密度增大,形成了高压,同样,B’形成的是低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气压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有高压,也有低压,而这个气压差一旦形成,就会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在近地面,空气由B地流向A地,而在高空,空气是由A’高压流向B’低压,那么这样,就构成了我们整个的热力环流圈。好,现在老师已经将整个热力环流的过程分析完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整个过程。 生:由于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差,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的水平运动。 师:这位同学回答地非常好,大家为她鼓掌! ◎通过在黑板上绘制版图版画,更加形象地向学生描绘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 ※边讲解边绘制版图版画
课堂巩固 (1min) 师:那么我们再一起回到课堂最初的问题上来,为什么空调要安装在房间的顶部,而暖气一般都是安在底部呢?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因为空调一般都用来制冷,而冷气会下沉;而暖气制暖,暖气会上升。因此,这样的安装方式可以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若是反过来安装则没有这种效果。 ◎解释课前问题,再次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
课后作业 (1min) 师:现在我们的同学已经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老师希望大家下课后能够把这种意识迁移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做一个真正的地理人。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热力环流的整个形成过程,下课之后,老师向大家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绘制出海陆风和城市风的示意图,想一想它们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具体的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缺点:对授课学校有设备需求,比如说需提前准备玻璃缸等道具; 解决办法: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尽量使学生亲眼见证整个实验过程;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要使用备用方案,如播放视频等形式,让同学们观看实验。 优点:(1)内容详细,充分展开课堂内容,有备用实施方案;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体现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思路清晰,有始有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