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环境 新适应》教学设计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 新环境 新适应》教学设计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

资源简介

《新环境 新适应》教案
主题说明: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变化,还要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以及新的文化环境适应等问题。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生往往会感到陌生与茫然,心理没有安全感,甚至产生焦虑情绪。每一个初一新生都需要面对如何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并且学校适应状况是综合反映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开展新环境,新适应的课程,有助于新生尽快熟悉并适应中学生活,减少因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问题。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初中学习生活与小学的区别,了解中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校园和周围同学、老师的积极态度,乐于接受新环境。
行为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
难点: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设计:
课堂导入
教师发问:同学们是来自哪个小学的呢?以前小学的生活是怎样的?比如,每天怎么上学,在学校怎么学习的?老师这里呀,有个叫王琼的学生呀,刚进入到了初中的她却有些苦恼,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出现了一些什么状况呢?
案例:
王琼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以前一直都很开朗活泼,喜欢跟爸爸、妈妈撒娇。但自从上了初中,爸爸、妈妈发现她的话越来越少,喜欢独自坐在自己的卧室里,面对书本发呆。从前开朗、活泼、可爱的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而且经常无故对爸爸、妈妈发脾气,甚至偶尔会对爸爸妈妈说:“我不想去上学。”父母有些担心,就去找老师了解情况。老师也反映王琼比较内向,上课不愿说话,与同学的交往也少,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有时班级搞活动,她总是不知不觉地成为旁观者。
问题:王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引出刚进入初中生活不适应的主题。
心动时刻
Q:如果选择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升入初中后你内心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词或哪句话?
请同学进行分享。
活动一:熟悉新环境,发现新乐趣
(一)地理环境:凭着记忆和你对新学校的印象,在纸上画出校园地图。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画图
人文环境
你能记住多少条校园内的宣传标语?校训是什么?知道学校的校徽、校歌吗?教学楼的名称?
寻找不同处,交流新体验
初中与小学有哪些不同?请在小组里讨论。每个小组进行分享。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从校园环境、管理方式、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四个方面思考初中与小学的不同。
1.学习环境的改变
课多、书多、老师多
学法的差异
小学阶段,学习的科目相对较少,作业也简单。而初中阶段开设的课程增多,更讲究活学活用,必须改变以往做完作业就万事大吉的习惯,应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多看参考资料以拓宽知识面,自觉向主动、独立的学习方式转变。
角色的改变
进入中学,就意味着同学们不能再什么都依赖父母和老师啦。现在的你已经有了初步的成人感(心理学称之为“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况”),你已经有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权,你是跃跃欲试正振翅待飞的雏鹰,你需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
同学的重组
小学同伴大多是同村、同街,是住得较近的一些同学。初中可不同了,是来自各所小学的同学混合编排在一个教室,有很多面孔是陌生的,必须重新选择朋友了。怎么建立起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你进入初中首先必须面对的。
5.智力活动的差异
初中一年级与小学高年级在智力培养上,既有衔接又有发展,要完成三个过渡:
(1)在感知方式上,由以听觉型为主转变为以视觉型为主,十分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2)在记忆方式上,由以机械记忆为主转向以意义记忆为主。
(3)在思维方式上,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会独立地对学习材料进行综合、判断、推理。
五、面对不适,找办法
播放《变色龙实验》视频。从动物的环境适应,引出要学会适应。
社会适应性测验
发放社会适应性问卷调查。
如果你得分较高,说明你社会适应能力强。
如果得分较低,也不必忧心忡忡,人的社会适应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通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对策大讨论
小组讨论,面对不适该采取什么具体的办法。
1.学习环境改变:学会适应环境。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学法差异:改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角色改变:现在的你已经有了初步的成人感(心理学称之为“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状况”),你已经有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权,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
4.同学重组:学会交朋友。“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别人。”
5.尝试加入到各类学习、活动团体中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是心理断乳期,是发展自己独立性的重要时期。
学会独立自主,自我管理。
总结
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你自己。
生活不可能处处适应你,
但你却必须适应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