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褶皱》教案姓名 课型及时长 所在小组 授课时间课标分析 课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分析:课标的关注对象是地貌,本节课所讲地貌为褶皱,需要有概念的讲解。影响地貌形态的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本节课《褶皱》两者都涉及。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即不需要详细系统地讲授褶皱,而是以褶皱为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地貌形态的学习中。 课标要求学生“解释”和“说明”,即要说出并分析原理。在解释时需形成变化和综合的观点,即褶皱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内力作用(前期)和外力作用(后期)共同作用,且内力作用起主导。后一条要求落脚点在“关系”,在教学时应结合水库、隧道选址等例子来探讨褶皱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及人类对于褶皱这种地貌形态的利用。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具有“山”和“谷”的体验,但大多为表象,褶皱的形成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要通过丰富的实际图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从熟悉实物展开,促进对褶皱形成过程的理解。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在教学中应提高对学生能力掌握与运用的要求,通过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形成变化和综合的观点。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题为褶皱,在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中涉及“山”和“谷”的认识,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塑性变形”的概念在初中物理出现,因此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可从实际案例导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共有三节,为“总-分”结构,本节课“构造地貌的形成”是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具体案例,进一步解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褶皱)塑造的影响,本节课的分析方法将有助于第三节的学习,并为后面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新性打下基础。 第二节分为“地质构造与地貌”、“板块构造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三个框题,本节课只涉及第一个框题中的“褶皱”。“褶皱”内容包括正文、两幅图,两张图分别为“褶皱示意”和“地形倒置”,在教学中应补充褶皱山图片,知识点包括包括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背斜、向斜的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褶皱构造的地质特点需要补充。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根据图文资料,说出褶皱的概念、成因、基本形态(背斜、向斜),判别向斜和背斜,解释地形倒置现象,掌握动态、综合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内力、外力作用下褶皱的形态变化。 人地协调观:通过褶皱构造图,进行简单的工程建设选址,认识褶皱构造对人类工程建设选址的指导意义,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教学重点 褶皱的成因;判别向斜和背斜;解释地形倒置现象;褶皱构造的地质特点教学难点 判别向斜和背斜;褶皱构造的地质特点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1min 【导入】PPT展示图片--褶皱山--像千层饼、像抬头纹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塑造地球的力量,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以“褶皱”为例,来探究一下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板书】褶皱 听讲 通过形象的比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褶皱的直观印象。新课讲解:褶皱的成因、概念、形态 1min 【过渡】人的抬头纹叫“褶子”,地球的抬头纹我们管他叫“褶皱”。褶皱是如何形成的呢? 【讲解】展示PPT,讲解褶皱的成因、概念 【板书】成因、概念 【演示】我们可以通过书本来更加直观地感受一下,将我们的书本看成岩层,弯曲,就出现了一个褶皱,这一个褶皱我们称他为褶曲,拱起来的部分叫背斜,凹下去的部分叫向斜,背斜常形成山地,向斜成谷地。 【板书】背斜、向斜 思考褶皱的成因。 跟着老师一起用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 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让学生感受褶皱的形成、类型。新课讲解:地形倒置的成因 2min 【过渡】我们所说的背斜和向斜会一直保持这样的形态吗?随着时间发展,褶皱的外表形态会变化吗? 【讲解】其实不是的,我们可以看看这张图,原先的背斜成了谷,而向斜成了山,这是为什么呢?---点评学生回答。 【演示】大家可以通过手腕的弯曲来直接感受这种受力的不同。将手腕向下弯曲,感受手背两侧的受力,手背受拉力有轻微疼痛感,而内侧受挤压。 【讲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向斜山”、“背斜谷”的原因,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地形倒置”。 【板书】地形倒置 【总结】可以说,褶皱在受到受到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外力的作用,内力作用造成了地表的沟壑不平,外力作用使削高填低,两者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复杂多样。 学生回答:会发生变化,说明原因。 跟着老师湾弯曲手腕,感受背斜和向斜不同的受力状态。 通过手腕弯曲直接地感受背斜和向斜的受力,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掌握用动态和综合的眼光来认识地貌的发展。新课讲解:背斜、向斜的判别 2min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凸”起的也并不一定是背斜,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山的岩层吗? 【提问】这种长满植被的山,我们该如何去判别呢? 【板书】判别 【讲解】我们可以通过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别,在岩层剖面图上做辅助线,岩层中间老两边新,判断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边老是向斜。 思考、讨论、记笔记。 通过提问激发认知矛盾,再通过演示让学生掌握判别方法。新课讲解:褶皱构造的地质特点 2min 【过渡】褶皱不仅影响着地貌形态,还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工程建设的选址。 【板书】利用 【提问】请同学们观看这个地质构造图,如果你是工程人员你会如何选择呢? 【讲解】在向斜中,周围的水容易沿着岩层向中间聚集,它的岩层就像碗一样,或者向盆地的形状向下凹,周围的水很容易向中间聚集。--向斜储水背斜就像一个倒扣的碗,上面空间小,下面空间大,背斜里边有水,水上面是油,最上面是气,由于水的顶托作用,下面空间大的地方的油会被水顶托到上面空间小的地方,就像是集中到倒扣的碗顶.这种结构能够把大面积地方的油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方便我们开采。--背斜储油、气 隧道形状与背斜岩层上拱的结构相吻合,而向斜处岩层受重力和挤压力,开凿隧道易发生崩塌,而且易发生透水事故--背斜建隧道 【讲解】讲解题目 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板图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认识褶皱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体会到因地制宜的理念。课堂总结 1min 通过思维导图挖空总结,请学生一起回答。 一起回答,填空总结。 对课堂内容进行回忆、梳理,形成框架。教学设计亮点 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化抽象为直观。板书设计 褶皱 成因 概念 形态(背斜、向斜)--判别 地形倒置 利用资料来源 1.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 2.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3.题目来源:公众号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