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型:新授课主备: 审核: 时间: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表形态特点。 2、结合实例,认识不同河段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重点】 1、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2、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教学难点】河谷的发育过程【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 归纳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的南岸,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然而,长江在此处持续向北发生偏移,西津渡所在的南岸泥沙淤积,慢慢成了陆地(图2.26)。曾经喧嚣的码头最终沉埋于地下,它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商业街。 你知道长江岸线镇江段为什么会持续向北推移吗 【讲授新课】 河谷的演变(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1.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①溯源侵蚀:向源头方向侵蚀,河谷延长。 ②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河谷加深。 ③侧蚀:垂直两侧河岸侵蚀,谷底展宽。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河谷的形成: ①初期(上游)高原/山地: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侵蚀作用为主(溯源侵蚀、下蚀) 河谷加深、延长 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②中期(中游):落差减小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河道变得弯曲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③后期(下游):落差继续减小 侧蚀为主 河谷展宽 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U形) 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别方法: 河道平直,河流对河岸的侵蚀主要考虑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2.河道弯曲:河流对河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水流惯性。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问题:1.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以侵蚀为主,哪个地方以堆积为主 左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港口,并请说明理由? 答案: 1.B为凹岸,侵蚀,A为凸岸,堆积。 2.B点,该地地处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水位较深,适于建设港口和码头。 课堂练习 在河流发育过程中,相邻两条河流因受侵蚀力的影响,分水岭一侧的河流的上游注入另一侧侵蚀力强的河流,成为此河的支流,这种现象称为河川袭夺。下图示意河川袭夺的过程。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示河川袭夺所示意的是 ( D ) A.大河袭夺小河 B.明河袭夺暗河 C.直河袭夺弯河 D.低位河袭夺高位河 2.图中发生乙河“抢水”现象,其最主要作用力为 ( C ) A.向下侵蚀 B.侧蚀 C.溯源侵蚀 D.溶蚀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种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出山口(上游) ①形成机制: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当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就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 ②特点: 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变低,沉积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③影响冲积扇的大小因素: 沉积物供给量(或河流泥沙含量)、气候因素(或洪水大小或河流的流量、流速)、物质来源区、堆积区的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降水多且多暴雨的气候条件,河水流速增大,冲蚀力强,上游地区松散物质供应充足,河水泥沙含量高且堆积区地形平坦开阔,形成的冲积扇较大。 2.河漫滩平原(中下游地区) ①形成机制: 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尤以中下游地区常见;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 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②特点:是冲积平原的主体。 河漫滩平原常沿河呈带状分 三角洲(河口处) ①形成机制: 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 随着沉积物质的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 ②特点: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物质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适合农耕。 三角洲的形状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鸟足状) 长江三角洲(鸟嘴状) 尼罗河三角洲(扇形) 三角洲形成的条件分析: 1.物质条件:植被覆盖率;泥沙多--河流含沙量大或输沙量大;或是海流、波浪等带来大量泥沙。 2.动力条件:水流速度慢,搬运能力弱;河口受到海水、湖水的顶托作用;河口区堆积作用强于侵蚀作用。 3.地形条件:水下坡度平缓 河流入海口是否一定会形成三角洲? 【答】不一定。世界著名大河刚果河入 海处没有形成三角洲。原因如下: 1、流域内热带雨林面积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2、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沉积其中,到河口处的极少 3、从刚果盆地流出,入海口处,地势落差大,水流很急,河口处泥沙不易沉积. 4、非洲刚果河河口的海底峡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底峡谷,该峡谷在刚果河河口只有100 米深,但不到200000 米远的地方,水深达2200 米.这样的环境不易产生三角洲. 活 动:通过遥感影像图探究曲流变化规律 曲流发育的河段河道变化较为频繁。由此,人们常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然而,曲流河道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图2.34显示了黄河中游一段曲流20多年来的河道的变化情况。 1.对比1990年与2016年的影像图,描述图示河道形状发生的变化。 河道由弯曲变的较平直 2.分析该段河道自1990年到2016年的变化过程。 1990年到2016年,该河段由于凹岸冲刷,河岸坍塌后退,凸岸泥沙淤积,形成较宽平的边滩,因而形成较弯曲的河道。随着河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洪水条件下发生“截弯取直”,形成裁直的新河段。 3.推测此段河道未来可能的变化。 未来可能又会慢慢发展新的弯曲,随后弯曲又被截弯变直。 课堂练习 水进型三角洲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据提供的图文资料推断,水进型三角洲砂体颗粒在垂直方向的排列特点为( C ) A.中间粗两端细 B.上端粗下端细 C.下端粗上端细 D.两端粗中间细 2.当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显著增大时,多发生在(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 D ) A.流速增大 B.含沙量减小 C.河床增高 D.河道多分汊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的中下游,城市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①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①河网密布区:耕地破碎,聚落规模相对较小 ②河网稀疏区:耕地集中连片,聚落规模相对较大。 华北平原河网密度小,耕地连片,聚落规模较大。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3.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洪水的威胁。因此,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扇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要加高和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不同地形区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 形状:多呈条带状 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原因: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2.山地地区 形状:呈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分布: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平原和河漫滩平原 原因: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3.平原地区 形状: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分布:聚落分布最密集 原因: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自学窗:河流的生命史 河流有生命吗 河流的演变时间非常漫长,长到以万年、百万年计;这种时间尺度,人在一生中根本无法见证。美国地理学者戴维斯提出了侵蚀循环学说,根据这一学说,河流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幼年期河流流速快,河谷横剖面呈“V”字形、纵剖面坡度大,河谷深切,地表极为崎岖。壮年期河流支流众多,河流挟带的物 质增多,谷坡变缓,河谷展宽,出现冲积平原和曲流,如密西西比河中游。老年期的河流在经过幼年期和壮年期的长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后,河谷宽广、平坦,多湖泊、沼泽、湿地,冲积平原非常发育,如恒河下游。但是,河流发育阶段常常发生改变。以外流河为例,如果海平面下降或地壳上升,在壮年期或老年期河流地貌上往往会出现幼年期的特征,出现谷中谷等地貌。 了解了河流的生命史,就可以进行人工调控。例如,在黄土高原修建淤地坝,就可以让河流提前进入老年期。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降低河流纵剖面的坡度来减缓水流速度,从而降低重力侵蚀作用。 课堂练习 读古荆州部分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乙中村落从形状上看,属于( B ) A.块状村落 B.带状村落 C.星状村落 D.扇形村落 2.图乙中村落所在地的地形最可能是( C ) A.平原 B.高原 C.丘陵、山地 D.盆地【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谷的演变 1.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①溯源侵蚀 ②下蚀 ③侧蚀 2.河谷的形成: ①初期 ②中期 ③后期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1.洪积—冲积平原 ①形成机制 ②特点 ③影响冲积扇的大小因素 2.河漫滩平原 ①形成机制 ②特点 3.三角洲 ①形成机制 ②特点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3.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作业】【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