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2023年时政解读及原创模拟试题034(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时政热点】2023年时政解读及原创模拟试题034(含答案)

资源简介

【时政热点】2023年时政解读及原创模拟试题
政治、经济版块
1
1、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方案,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考点链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2
2、近日,2022年全国3.67万名新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中西部地区开展志愿服务。
考点链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亲社会行为;实现人生价值价值
3
3、针对佩洛西可能窜访台湾,我外交部1日再次正告美方,中方正严阵以待,中国人民解放军绝不会坐视不管。
考点链接:维护国家主权;坚决打击台独分裂势力;解放军的职责。
社会、法律版块
4
4、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消息,截至7月底,全国铁路2600余个客运车站全部实现军人出行依法优先。
考点链接:平等的内涵;维护军人合法权利。
5

5、人社部等印发通知,要求做好高温天气下劳动者权益保障,及时向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考点链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生命健康;保障人权。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信部网站8月1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 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这表明()
A.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现绿色发展
B.我国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工作中心
C.我国必须加快工业发展才能实现碳达峰
D.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可兼顾
2.2022年全国 3.67万名新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中西部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参加西部计划志愿者活动,启示我们()
①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②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④只有参加志愿者活动,才能成就自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关于推进“十四五”农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农村人均场地面积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要加强乡村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中心、文体广场等体育服务功能,加快补齐5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材料表明()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国家补齐民生短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③党和政府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党和政府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据中央军委后勒保障部运输投送局消息,截至7月底,全国铁路 2600余个客运车站全部开设军人依法优先通道、军人优先购票窗口和军人候车区。材料体现了()
A.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B.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
C.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D.践行平等就不受法律约束
5,人社部等印发通知,要求做好高温天气下劳动者权益保障,及时向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这体现了()
A.劳动者只享有权利B劳动者只需履行义务
C.权利与义务相对立 D.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二、主观性试题:
6.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中强调:“必须强调,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讲清禁这些,不是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政
治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川汇流而成。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1)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2)我们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
AADCD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观点,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如何在新时代下全面理解这个崭新的概念,建立起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需要每一名党员深刻学习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第一,深刻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打牢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命运共同体,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公约数是统一,而多民族则是一大特色和一大有利因素。只有深刻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才能坚持不懈地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情意识和“家底”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祖国认同,打牢共同体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二,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这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加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要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推广经验,树立典型,营造浓厚氛围。只有团结统一的价值观内化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才能大大深化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第三,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我国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设各项事业。只有从整体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国家才能更好的实现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必将为人类文明创造新的辉煌,我们要顺应新的历史条件,更好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方向,努力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1,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
2,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
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但也不能一味否决,而在于能否取其精华。
3,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的支持下,朝鲜族农乐舞成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入调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要研究科学、有效的保护技术与方法,
否则会因为保护不当而遭受损失。实施整体保护原则,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及生存空间两个层面实施全方位保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