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专题复习一、课前导学:学习目标:1.基于课前前测,澄清建设法治中国复习内容中的认知误区,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2. 通过合作分享,解决真实的疑问,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辩证的、联系的学科思维比较鉴别,理解知识。3. 学会分析并理解任务的要求,在情境与任务的关联中深度理解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增强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法治观念,厉行法治。学习重点: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真实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习难点:分析并理解任务的要求,在情境与任务的关联中深度理解运用知识。预习初探:请认真阅读建设法治中国(九上第四课 P44-56),写出你的疑惑。我的疑惑:归纳本课核心观点:二、课堂助学:【考点点击】考试内容 在教材中的位置建设法治中国 九上第四课【知识梳理】【观点澄清】1.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 )2.法治是实现强国富民的根本保障。 ( )3.民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 )4.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 ( )5.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 )6.依法执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 )7.厉行法治要求司法机关做到科学立法。 ( )8.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既要重视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 )【习题训练】一、单项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1.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倾听民间呼声,多办便民之事。”一些政府部门提出“群众事,马上办”的口号。对其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对人民负责,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B.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C.政府机关权力来自人民,是人民授予的D.人民利益至上,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2.近日,南京市政府印发《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南京建设实施方案》,其中要求中小学生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每天校内锻炼不少于1小时,并提出“除了体育免修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从中看出①坚持厉行法治要求科学立法 ②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③通过民主决策让决策更科学 ④我国政府的工作要为人民谋利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下面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心任务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总体目标,到2025年,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下列对法治政府认识正确的有①建设法治政府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②建设法治政府要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③建设法治政府要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④依法行政的核心是健全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5.今年7月自南京发生疫情以来,一些商家借疫情之机乱涨价的行为引起市民愤慨,南京市有关部门坚持从严监管坚决打击。对国家这一举措的影响认识正确的是A.市民对这一行为表示愤慨是具有法制观念的表现B.商家借疫情乱涨价是不讲诚信的行为C.有关部门应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D.严厉打击这一违法行为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6.“法治社会,无法外之地,无法外之人,无法外之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①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行政权力②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③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防范权力滥用④学法守法用法,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法治是民主的保障”。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观点的做法有①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有权依法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事务②南京市人民政府搭建建言平台,社会各界群众踊跃提出建议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④《英雄烈士保护法》亮剑网络恶搞,亵渎英烈将受到严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1年10月7日,网民“罗某平”在社交平台发布侮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的违法言论,造成恶劣影响,被公安机关以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进行刑拘。对于这一案件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公民需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意识 ②体现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③民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 ④公安机关做到了公正司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某地政府机关在执行公务时有违规行为,路过群众用手机录下整个过程。执行公务的人员要求群众将录制内容删除,群众据理力争。群众依据的“理”包括①我国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行政权 ②行政机关必须坚持依法行政③公民有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监督的权利 ④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严格执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A.人民当家作主 B. 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依法治国 D. 全面深化改革1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时,我们通过调研,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提出修改意见,其中有一条修改意见被采纳,还收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感谢信,我们既兴奋又自豪。”这是某校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段分享,从中可以看出①公民有序参与立法,旨在提升其法律专业素养②公民自觉履行监督义务,体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③人大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让法律更好体现人民意志④开门立法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公民对法治的信仰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必须能够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③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发展 ④实现公民的一切意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 我国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下列属于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是A.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维护社会秩序稳定B.审议并表决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C.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法律、决议和决定D.独立行使检察权,对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14.某市的12345热线一年以来,共接听市民2万多个电话,办结19000多件,市民满意率高达85%以上。开通12345热线,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为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提供了便捷途径②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③有利于市民更好地做到依法治国中的依法行政④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下列对法治和德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B.以道德体现法治理念,强化道德对法治建设的决定作用C.以法律滋养道德精神,强化法治文化对道德的支撑作用D.国家和社会治理更需要道德,因为德治比法治更重要非选择题【前测练习】16.(16分)黑恶势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材料一:近年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精神,统一执法思想,健全联动机制,瞄准“乡恶村霸”、“欺行霸市”、“地下执法”、“非法放贷”、涉黑“保护伞”“关系网”等黑恶势力,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同时在治理过程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全国公安机关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和政策规定,当好扫黑除恶主力军。全国人民法院不断提高专项斗争的法治化水平,全国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确保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和法律检验的铁案。(1)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体现出我国治国基本方略是什么?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基本方略要求的?(10分)(1)(共10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分)①全国各地各部门统一执法思想,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依法行政的表现,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或规范政府的行政权/建设法治政府)。②全国公安机关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和政策规定,当好扫黑除恶主力军是通过严格执法来体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②全国人民法院和全国检察机关通过公正司法来体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观点4分,材料2分,点题2分,共8分)材料二:南京市某校开展“远离黑恶,让青春与法同行”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我市扫黑除恶的典型案例,剖析青春期违法犯罪的各种不良心理和严重后果,使师生们深受教育。同学们纷纷想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志愿宣传活动,但一些家长在“妈妈微信群”里表示这项活动与自己孩子无关。(2)请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并分析“妈妈微信群”里这部分家长的观点(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6分)这些家长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①学校开展“远离黑恶让青春与法同行”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的法治文化环境,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环境。②同学们想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志愿宣传活动是正确的,这是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现在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参加该项活动有利于他们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③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也能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学校和同学们的行为都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对家长观点的判断2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共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