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课时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考点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1)历史阶段: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2)原始社会生产力: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表现在:阶段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特点 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所有制 人与人的关系 分配方式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们共同劳动,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4)原始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①氏族的地位: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②氏族制度的作用:在氏族制度下,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③氏族制度的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注:在氏族制度下,氏族内部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氏族议事会是氏族全体成年人行使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是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的。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他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军事首领负责对外作战。他们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5)私有制的确立——原始社会的解体①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私有制确立的表现: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③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④影响: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2.奴隶社会(1)阶级的出现①阶级的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②最早的两大阶级: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前者处于剥削者地位,后者处于被剥削者地位。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所有制 人与人的关系 分配方式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 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3)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4)国家的产生及含义:①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②国家的含义: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注: 1.世界上早期国家的发祥地:古老的亚非大陆。2.四大著名的古代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5)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考点2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封建社会(1)封建制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2)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注:1.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显著进步。②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③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④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的长安、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被誉为封建时代的三大世界名城。(3)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①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②剥削基础: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③剥削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④剥削的其他方式:高利贷、苛捐杂税、各种徭役等。(4)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政治上:君主专制、等级森严。精神上: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注:1.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封建时代的欧洲各国“金字塔”状的等级制度,等级依据占有领地的多少而定:①国王-顶端;②封建主-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③僧侣中的上层-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④最底层-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5)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斗争,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2.资本主义社会(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①产生的原因: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②特点:所有制 人与人的关系 分配方式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建立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注:1.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秘密: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的只是工人的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使用即雇佣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各种利润的来源。这表明,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但这种占有隐藏在生产过程中,是隐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3.“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2)资本主义社会①背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但是,封建制度的存在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②方式:新兴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③标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④影响:积极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消极方面: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注:1.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2.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①基本特征: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②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注:经济危机的周期表现:危机、萧条、复苏、高涨。③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④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①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③地位和影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注:1.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方式①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高低的基本标志。②生产关系:所有制、分配制、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决定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3.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课时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考点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1)产生的背景及原因: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2)地位: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3)发展:阶段 主要思想 代表人物及作品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空想社会主义 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莫尔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开始摆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纯粹虚构的幻想,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提出了人人平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摩莱里的《自然法典》、 马布利的《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三大工人运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①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三种基本形式:①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为了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反资产阶级的斗争,单纯的经济斗争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②政治斗争: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式;③思想理论斗争: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考点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1)唯物史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②意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2)剩余价值学说(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①创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②意义: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3)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①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注:1.《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福利、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2.《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3.《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②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共产党人的角度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与特点。①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②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③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④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注:马克思主义地位: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评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考点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注:1.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李大钊等人的大力倡导之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3.巴黎公社的地位:人类历史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人类历史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4.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原则: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5.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课时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考点1: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历史任务(1)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历史任务:一是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注: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决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2.探索复兴之路(1)主要尝试: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2)尝试结果: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3)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4)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①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维护其在华特权,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②封建势力不允许。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没有力量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考点2: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①思想条件:1917年,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②组织条件: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3)中国共产的历史功绩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的主心骨。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②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③过程: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1)标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2)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3)中国革命两步走①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即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③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注: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①无产阶级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对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②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对比:旧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③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对比: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范畴)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从国家发展看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革命任务看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从世界角度看 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毛泽东思想(1)创立: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1945年4月至6月,中共召开的七大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2)意义: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注:1.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群众基础 不广泛 广泛革命纲领 反帝反封建不彻底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所属世界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2.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时期全党在思想上、工作上的理论基石。3.20世纪的中国共有三次历史巨变,第一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第二次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巨变是改革开放,中国富强。4.“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 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5.李大钊: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课时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考点1: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1)时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历史意义: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标志: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2)意义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的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3)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注:1.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考点2: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2.中共八大指明方向(1)时间: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最重要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就:(1)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3)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4)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5)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4.艰辛探索中前进的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初30年的客观评价)(1)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3)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注:1.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区别 社会背景不同 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革命对象不同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消灭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革命目标(方向)不同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性质不同 资产阶级性质 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联系 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的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2.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第一次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第二次结合:找出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3.1921年,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4.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5.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哪些新的时代内容:“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6.“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课时1 伟大的改革开放考点1:改革开放的进程1.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国家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2.改革开放的过程(1)序幕开启: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突破进展:①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②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3)格局基本形成: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②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④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4)新阶段、新水平:①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②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③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新时代、新格局:①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②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③2017年十九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1992年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此后改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展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考点2:改革开放的意义1.改革开放的意义(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2)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改革开放永无止境(1)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顺应经济全球化,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共赢。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注:1.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2.改革对于中国的意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课时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考点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982 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1)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②主要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③回答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④历史贡献: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①时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②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③回答的问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④历史贡献: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时间: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②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③回答的问题: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④历史贡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①时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②主要内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③回答的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④历史贡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考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改革开放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正确理解道路、理论、制度、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内容: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五位一体”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②地位: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①内涵: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②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③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注: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 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内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②地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5)四者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土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6)要求: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冶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4.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5.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6.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7.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9.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10.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11.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12.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13.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课时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考点1:新时代的科学内涵1.地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科学内涵:①从伟大事业角度看,这个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②从奋斗目标角度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③从人民期待角度看,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④从历史使命角度看,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⑤从世界意义角度看,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考点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1.主要矛盾的变化(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2)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后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2017年十九大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1)人民需求角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2)社会生产角度: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3)突出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3.变与不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4.解决主要矛盾的措施:(1)“变”的角度: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不变”的角度: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考点3: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1.三个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2.必要性(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比崇高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3.措施(1)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对中国人民而言: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课时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考点1: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内涵(1)从总体来看,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从核心目标来看,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3)从本质来看,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国家富强,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民族振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③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中国梦的意义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十四亿多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3.实现中国梦的要求(1)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2)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3)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注:中国梦与世界梦。(1)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2)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同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各国也是重要机遇。(3)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4)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进步不是倒退,是合作共赢不是零和博弈。考点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2.如何完成历史使命(1)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前提和总抓手)。①必要性: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要求。②措施: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①原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②措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任务)。①原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②措施: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考点3: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措施(1)国家角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美丽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2)历史角度: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3)青年角度: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注:青年学生如何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有所作为(1)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2)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3)担当时代责任。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4)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5)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6)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课时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点1: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1)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2)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关键所在就是自我革命。(4)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5)总之,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点2: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1.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2.思想层面——“八个明确”(1)内容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④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⑤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⑥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⑦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重要性:“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八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贡献。3.实践层面——“十四个坚持”(1)内容: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四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五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六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七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一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二是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十三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2)重要性:“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 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4.“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有机融合、有机统一的;凝结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色。注: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人民至上论”,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幸福论”。这一思想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2.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强调的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系统思维和方法,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3.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考点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1)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2)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3)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为我们立足广袤国土、聚合磅礴之力走好自己的路,提供了更具实践广度、现实深度、历史厚度的思想理论支撑。2.措施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