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题模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答题模板

资源简介

地理答题模板
一、地形地势
(一)地理位置分析: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相对位置
(二)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④分布
(三)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哪里高,哪里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四)某地地形分布特点: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
(五)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六)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七)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河流较多,植被茂密;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二、气候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2.地形地势。海拔高度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二)降水多少的影响因素分析:1.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2.地形地势: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三)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①气温(最低月气温,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②降水(降水量总量大小,季节分配情况及雨季长短)。
三、河流
(一)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河流水量大的原因:①地处什么气候区,降水丰富;②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广。③支流众多,水系庞大。)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6.凌汛:①由低纬向高纬流。②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
(二)河流的水系特征:
1.发源地、长度、入海口;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6.支流和支流形状;7.有无湖泊沟通。
(三)河流的补给:雨水(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1.河流与地下水和湖泊水的补给关系:丰水期河水补给给地下水和湖泊水,枯水期反之。
2.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有关,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四、自然灾害
(一)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A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有哪些方面?) 2.水文特征(有哪些方面?)3.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4.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B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乱砍乱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2.围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二)缺水(旱灾)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A自然原因:.气候特征(降水和蒸发);2.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3.农作物需水季节
B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2.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C解决措施: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
适应于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岩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
A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2.地形(坡度);3.土质;4.植被
B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乱伐;修路;开矿)
C治理措施: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水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四)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适应于我国西北、中亚、西亚、非洲、澳大利亚、美国西部内陆、秘鲁、阿根廷、巴西等地区
A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蒸发、风力);2.植被
B人为原因:破坏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修路;开矿)
C治理措施:合理载畜量;人工种草;实行轮牧;退耕还牧还草;生态移民;解决牧区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制定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五、能源
以水能为例:
(一)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一般水量越大,径流越稳定,水力资源越丰富;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落差越大,水流越急,水力资源越丰富。
(二)水电站的作用: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水产养殖、旅游、供水、防凌、减淤。
(三)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容量大)
2.地质条件: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上游 中游 下游 其它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修建水库、拦截上游来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部分河流: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加强天气监测、预报;鼓励参加灾害保险;学习抗洪知识技能;提高防洪意识
3.淹没区大小(移民和搬迁;文物淹没;农田淹没)
(四)能源短缺的原因、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 1.常规能源缺乏(储量、种类);2.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1.消耗量大(人口、工业、农业);2.利用率低(浪费);3.能源消耗快速增加;4.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5.石油储备体系健全。
治理措施 1.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2.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3.控制高能耗工业;4.能源循环使用;5.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6.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六、农业与工业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A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
B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数量5.科技(基因、保鲜、冷藏等)6.工业基础
(注意: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3.从春、夏、秋、冬等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季节时段)分析。)
(二)港口码头的区位条件:
A自然条件:1水域条件:水深、岸陡、避风2.陆域条件:地质、地形、坡度
B社会经济条件:1.经济腹地条件(服务范围大小、客货流量大小)2.城市依托(城市规模大小)3.交通联系(与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联运)4.政策条件
(三)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A自然条件:1.地形(水流速度)2.气候(流量,季节变化,结冰期) 3.河道(宽度,水深度)
B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数量密度、经济水平,运输需求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沿海、沿江、沿铁路;靠近发达地区)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提供农副产品和消费市场
4.交通因素:沿交通线分布,以便提供充足的燃料、原料,也便于产品的输出
5.市场因素:消费水平、消费意识
6.科技因素:大学、科研单位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工业基础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环境因素: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产生污水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地。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城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