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治中考导向与教学建议 课件(4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社会法治中考导向与教学建议 课件(49张PPT)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社会法治中考导向
与教学建议
《素养立意的社会科考试命题策略》
学习心得
摘要:指向社会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
在考查目标上要从“知识技能”走向“素养目标”,
在任务导向上要从“学科孤立”走向“综合运用”,
在试题情境上要从“学科情境”走向“生活情境”,
在评分标准上要从“单向封闭”走向“交互练习”。
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社会历史与社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本学科特性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人文品格和关键综合能力,主要由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参与、综合思维、家国情怀等组成。
在考查目标上要从
“知识技能”走向“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在教学中的体现
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举例:自然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崇拜和科学革命
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是退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举例:两次工业革命
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
举例: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明清社会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抑制(重农抑商)
导引P103有体现
唯物史观在教学中的体现
观点:坚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
举例:中国特色
观点: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举例:土地改革,解放战争
观点: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
举例:中西方的对比、封建君主专制(秦和清)、唐诗和科举制。
2019中考题
在考查目标上要从
“知识技能”走向“素养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发展目标,教学关键问题是实现学科核心发展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我理解为学科要研究解决的学科重点和学科难点。
解决教学关键问题
1. 如何运用地图图表等获取信息,描述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如何认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逐步形成“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观。
3. 如何看待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4.如何梳理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认同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5.如何描述农耕时代的技术进步、工业化时期的重大发明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6.如何评述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恰当说明他(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7.如何基于学科任务(课程目标),创设任务情境,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等方法或途径,规划、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8.如何在日常学习、野外活动和其他环境下开展实践活动,尝试探究、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9.如何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认识生活的区域和生活的变化。
10.如何解释地理条件对文明多样性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如何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意义。
12如何认识和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
13.如何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逐步形成对中国、中华民族、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14.如何理解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15.如何关注全球文明动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空间感知
历史意识
家国情怀
综合思维
社会参与
P4
在任务导向上要从
“学科孤立”走向“综合运用”,
2017
在试题情境上要从
“学科情境”走向“生活情境”,
1.任务性
2.真实性
3.开放性
2018
在评分标准上要从
“单向封闭”走向“交互练习”。
1.答案不唯一
2.角度多元
3.SOLO分层评价
信息获取——逻辑推演——观点表述
构建区域认知的一般模式
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样)
区域位置与范围
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变迁
区域差异与联系
区域可持续发展
行于命题实践
考查内容和要求不变:核心概念(“区域”)及其认知能力
命题思路基本不变:基于对核心概念下知识和能力的分析
风格不变:以典型区域的空间概念和事实信息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何谓“创新”?
考查概念的下移(基于核心概念考查具体的地理现象)
设问切口更“精准”(切实聚焦地理信息获取,考查区域描述和分析能力)
凸显案例式分析(知识迁移)
不变中求变化!
历史意识:素养导向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追求
素养导向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以培育学生历史意识为应然的教学追求,在具体而微的叙事中呈现宏阔的时空格局,在缜密的史料实证、适切的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独到的历史评判,最终表现为逻辑严密的历史叙述,从而达成培育历史意识的目的。
历史意识:素养导向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追求
历史意识是指在观察认识现实社会现象时,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自觉的反映,包括历史理解和历史评判。历史理解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评判是指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从事实和价值方面做出评价或判断。
素养导向下历史意识的培育路径
(一)论证有据: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理解
以史料为基础, 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比较、分析、综合,通过逻辑推演不断探寻历史真相,从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历史认识。这就是“历史理解” 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青年》杂志在宣传主题上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素养导向下历史意识的培育路径
(二)疏通知远: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评判
“疏通知远”,语出《礼记·经解》,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观察当前的历史动向,又一个是依据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出自己对未来的想法。
▲日本右翼分子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多次篡改历史,企图抹煞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罪行。
▲中日双方经贸关系密切,1980年双边贸易总额为92亿美元,三十年后的2010年达到2977.7亿美元。在中日关系趋冷的2014年,双边贸易总额仍保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
▲2015年4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日本同中国一道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中日友好事业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亚洲和世界有利。”
材料五:近年来的中日关系
(4)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五,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中日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6分)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基于宏观格局的微观演绎
首先,要构建一种长时段大概念主题式的思考范式。
其次,要善于选取微观视角,关注历史事件与社会现象的独特性
微观视角:21年的青花瓷;20年的棉花、杜威来华演讲;
突显时代特征
一、现代化在西欧酝酿(中世纪晚期和近代初期)
教材对应内容:(1)走出中世纪的蒙昧(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思想)
(2) 连接世界的新航路
二、欧美的早期现代化(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上半叶,第一次浪潮)
教材对应内容:(1)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英、美、法)
(2)工业革命
(3)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现代化在全球的扩展(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浪潮)
教材对应内容:(1)资本主义的扩张(德、美、俄、日)
(2)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
(3)第二次工业革命 (4)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5)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6)辛亥革命
四、现代化遭遇危机与创新(20世纪上半叶)
教材对应内容:(1)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3)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4)经济大危机下的资本主义世界
(5)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6)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现代化在全球的深入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三次浪潮)
教材对应内容:(1)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3)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行于命题实践
“逻辑构建”
是解答SOLO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认知水平和历史解释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试金石
逻辑是串联史实的线索
何谓“逻辑”?
简言之,合理的安排信息呈现的顺序。
检验逻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叙述各部分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随意窜动,如果可动,那就说明论述没有逻辑。
建议:
在获取、甄选信息时,有意识地考虑各条信息在论证逻辑体系中的位置;
着重搜寻论证所急需的、已有逻辑体系中缺环位置的证据,提高信息组织的效率;
合乎逻辑是信息准入的一项重要准则。
行于命题实践
“逻辑构建”
时序逻辑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继续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主动寻求科学理论改造中国社会)
因果逻辑
五四新文化→1920年思想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全方位社会转型)→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空间逻辑
……
卷面只须呈现一种明确的建构逻辑
2021年市中考复习会精神解读
保持稳定
(难度0.65-0.75,尽量靠近0.70;区分度在0.45以上)
依标命题(依标施考)(复习导引是边界)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命题工作
省编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七年级第4单元“认识浙江”第13课“来自地图的信息”。《话说温州》九年级第二章“瓯潮涌动”第一节“商海波澜”,第三章“温州精神”。
《复习导引·历史与社会》新增内容: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民族认同)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2.唐朝的民族和睦
3.元朝的民族关系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
2.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认同)
1.四大发明(保留)
2.医学
3.农学
《复习导引·历史与社会》新增内容:
《复习导引·历史与社会》删去/简化的内容:
1.1960年代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2.简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与道德与法治重复)
4.中途岛战役
复习教学建议:
1.突显基础性,落实核心知识
2.突显大概念,系统理解知识(结构化)
3.突显脚手架,注重方法指导
4.突显思维性,强化逻辑构建
5.突显情境化,聚焦问题解决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
改革开放
创新型国家
民主价值
法治中国
中化文化和民族精神
美丽中国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坚持
建设
追求
建设
弘扬
建设
维护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
中共一大
国共第一次合作
北伐
井冈山根据地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遵义会议
长征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胜利
敌后游击战
平型关战役
渡江战役
三大战役
千里跃进大别山
开国大典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第一届全国人大
文化大革命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
设立经济特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邓小平理论
选择其中的任一史实为分界点,你还可以给中共百年历程如何分段?
12.长城,伫立于中国大地山河之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精神塑造。
【捍御古长城】
材料一
【国货塑长城】
材料二
【血肉筑长城】
材料三 时政宣传画《暴日摧毁不了的中国新长城》(载于1937年12月《时事月报》)
(4)长城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新诠释。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联系所学知识予以论证。(6分)(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
【民族新长城】
材料四 那些被赋予民族精神特质、得以促进民族集体认同的景物,往往成为民族的地理景观符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认同发展的过程中,长城的象征意义得到再认识和新诠释,成为中华民族最显著的地理景观符号。
——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
【解读方法,明晰结构】
观点:
史实 角度 叙述
面对匈奴入侵,秦朝修建了长城
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人们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潮,争相将“长城”注册为商标
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了抵御匈奴入侵,秦朝修建了长城。此时,长城是一座军事防御的堡垒。
20世纪20年代,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人们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潮。人们争相将“长城”注册为商标。此时,长城成为了振兴民族经济的象征。
20世纪30、4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长城象征着全民族抗战的团结精神。
军事
经济
精神
长城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新诠释。
个人看法
1.要记,但不能死记硬背
2.要说,但不能照本宣科
3.要练,但不能题海战术
4.要教,但不能一讲到底
5.要析,但不能雨露均沾
个人看法
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办法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教育教学的内容;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