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校长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资源简介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校长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昨夜雨过天晴,今天我们迎着朝阳,在这里隆重集会,为2021届高三同学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
同学们,三年前,你们怀着自信、激情,带着青春的梦想,走进附中,开启人生逐梦之旅。三年来,从自由大路到清华路,再到冰淇淋胡同,长庆街见证着黄星少年的成长。这三年,你们长高了个头,增进了学识,提升了能力,不变的是你们心中的坚定,眼里的光!
今天,我们有1397名同学毕业了!首先,我要代表学校,向毕业生家长表达最诚挚的感谢!感谢家长朋友们三年来对学校的信任、帮助与支持!孩子毕业了,咱们还在长春,欢迎您常来附中!我还要代表学校向毕业生们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从附中出发,走向更远的世界,更美好的未来!
回想过去的一年半,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们共同经历了最长时间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在你们最艰难的时候,是爸爸妈妈陪伴左右,好吃好喝,还有烦人的唠唠叨叨、忙前忙后的妈妈,父母将是你离开家之后最想念的人。在你们最艰难的时候,是老师们隔屏相望,网络课堂主播准时上网打卡,点名、提问、催作业,那些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将是你未来生活中最温暖的回忆。你们是最艰难的一届,也是最坚强的一届,更是寄托最大希望的一届!毕业临别之际,最惦记你们的是母校的老师和家乡的亲人,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一路关心、陪伴你们成长的父母和老师们!
同学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你们的毕业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更预示着一种期待,一份责任。
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28年,这艰苦卓绝的28年,从石库门的“开天辟地”到“星火燎原”,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一段血与火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无数有志青年奉献自己、报效祖国、改写历史的历史。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伟大飞跃,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从2021年到2049年的28年,将是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走向复兴的28年,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一百年蓝图的28年,是属于你们的28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你们和现在的我一样,47岁。相信在你们笃定的前行中,一定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这是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强调的。
1920年,那年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29岁,他在一间条件异常艰苦的小柴房里,夜以继日地钻研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经过两个多月的呕心沥血,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近2万字,薄薄一册,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望道”,是他的名字,蕴含着追望大道、追寻真理的不变信念。《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共有29名队员,平均年龄29岁。他们积极宣讲老校长追寻真理的故事,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明晰前行的方向,坚定脚下的道路,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不负时代所托。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信念是相信并愿意为之终生奋斗、矢志不渝的价值判断,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它是我们头顶永恒而灿烂的星空,让我们即使面对遍野的荆棘,也欣然前行,甘之如饴。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
前两天,高一年级同学们开展了“长征精神照我行”2500米障碍接力跑活动,而真正的长征是2万5千里,红军翻越了20多座崇山峻岭,走过了30多个急流险滩;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一共遭遇了400多场战斗,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场遭遇战,每行进300米就有1名战士献出生命。长征出发的时候,红军一方面军86000人,最后到达陕北时不到7000人。这群人中,红军军团长一级的平均年龄为25岁,一线作战的师团级干部平均年龄为20岁,14岁到18岁的红军小战士占60%。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长征是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巍峨的信仰丰碑。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更需要始终如一的坚持力行。国之所需,心之所向。
附中首任校长陈元晖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真知、探索实践的一生。1936年,陈元晖校长以福建省高中统考状元身份,进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在抗日爱国思想激励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京市学生救国会。25岁的他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投入民族救亡图强的洪流,郑重选择了人生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他秉持教育兴国的理想,不辞辛劳,到东北创办了师大附中和师大教育系,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1年,学校建校初期,有30多名高中同学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战争,青年学子保家卫国,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958届校友刘兴全学长,从中科院地球物理系毕业,立下“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死也感到光荣”的誓言,在戈壁滩恶劣的条件下,参加了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工作,虽然发现自己身上白血球、血小板减少,他仍兴奋地赋诗为慰:食餐砂粒饭,笑谈渴饮泥水浆;愿献满腔血,只求书雷震宇环。
同学们,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历史的复杂程度已经足够令我们惊叹,而未来的无数可能性更让我们既兴奋,又忐忑。面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文化交融与冲突日益增长的未来,我们拥有无数机遇与挑战,而我们又应如何去适应与选择?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爱脚下的吾乡吾土吾国,志在谋中华之崛起。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讲:“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讲:“只要穿上中国队的球衣,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报国何止一甲子,离去已近百岁身!伟大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讲“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丰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若我中国少年强,何惧路远梦难圆!
同学们,你们成长在中国日益崛起的浪潮中,成长在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里,你们从小听先辈奋斗的故事,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悲恸,也见证了北京奥运盛会的辉煌;见证了中国作为大国步步崛起,也直面了新冠疫情,努力学习,静待花开。
厨艺社团的学弟学妹们特意为你们包粽子,祝愿大家状元高“粽”、金榜题名!学校食堂师傅们专门为每位同学送上一对鸡翅,祝愿大家振翅翔云海、鹏程飞九天!高三最后一次晚自习后的“夏日散文诗”,告诉我们“一切努力都是值得”!每年毕业典礼我都会带这根领带,它是2010届校友高庆昆从北大带来送给我的,希望每一年附中毕业生都能成就梦想!
同学们,还有一周的自主复习时间,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民间就有“芒种不种,种了没用”的谚语。希望同学们在芒种的高考季,种下希望,种下信念,种下理想,种下家国情怀,种下责任担当!请大家抬头再凝视镌刻在元晖楼上方的校训“志存高远,学求博深”,希望每一位毕业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祝同学们高考旗开得胜,金榜题名,前程似锦!祝老师们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同学们,毕业快乐!未来再会!
记住,常回母校看看老师!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