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 海水的运动【学习目标】1.说出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的概念。2.运用资料,说明海浪、潮汐和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利用海水运动规律开发海洋的主要途径。【教学重难点】重点:1.海浪、潮汐与洋流的运动规律。2.海浪、潮汐与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难点: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战役。1944年,盟军在英国集结,计划在夜间横跨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此战涉及多兵种的合作,海军要求在海水水位最低时行动,便于爆破队破坏德军在海岸带布置的障碍物,保护登陆舰安全靠岸;陆军登陆部队要求在海水水位最高时行动,减少士兵在海滩上暴露的时间;空降部队要求行动时有明亮的月光,便于识别地面目标。最终指挥部选择了6月6日(农历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为什么选择这一天 提问:为什么选择6月6日(农历四月十六)作为登陆日 新课讲授:(教师)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我们先来学习。【海浪】【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57.58页,填写下表:海浪类型 成因 影响风浪海啸风暴潮(教师)讲解1.海浪的类型(1)风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力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不同的人类活动选择适宜海浪条件。(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海水波动,甚至形成的巨浪,称为海啸。(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教师)展示一组图片,总结海浪的影响。2.海浪的影响(1)影响人类活动冲浪运动需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而捕捞、勘探、航行等应避开大的海浪。海啸和风暴潮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2)海岸地貌的形成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潮汐】(学生)自行阅读59页潮汐部分内容,思考潮汐的概念、成因、变化规律及影响。1.概念:海水的周期性涨落现象。2.周期:一日两次海水涨落,白天为潮,晚上为汐,合称潮汐。3.成因:由月球、太阳对地球引力有关。4.变化规律:一月中有两次大潮、两次小潮。农历每月的初一(朔月)和十五前后(满月),潮汐现象最为明显,潮水涨的最高,落的最低,为大潮。(学生活动一):讨论下列活动应该怎样利用潮汐规律。赶海 游泳 观潮 船舶进出港口(教师)展示一组图片,总结潮汐的影响。人类海边的许多活动如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都需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诺曼底登陆指挥部就利用潮汐规律,选月圆之夜登陆。【洋流】(学生)自行阅读课本61页洋流部分内容,思考洋流的概念、性质分类及影响。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运动,叫做洋流。2.按海水温度分类(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由低纬流向高纬)。(2)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一般由高纬流向低纬)。(提问)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回答)不一定。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只与同一海区比较。事实上,一些热带地区寒流的水温高于寒带地区的暖流。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提问)寒暖流交汇海区形成渔场的原因。(回答)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易于形成大的渔场。(2)影响海洋航行:①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②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行造成较大的威胁。(3)影响近海污染①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②扩大污染范围。【随堂练习】见课件。【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讲了海水的运动这个知识点,其中包括海浪、潮汐与洋流。其中潮汐的形成原因是难点,而洋流则是最重要的海水运动,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3.3 海水的运动一、海浪1.海浪的类型(1)风浪(2)海啸(3)风暴潮2.海浪的影响(1)影响人类活动(2)海岸地貌的形成二、潮汐1.潮汐的概念2.潮汐的影响三、洋流1.洋流的概念2.按海水温度分类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地球上的水》的第三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尤其是海水运动的规律及其影响。海水的运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海浪、潮汐、洋流形成的原理,教材的内容较为基础,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清讲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