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人教必修二同步教案1.1人口分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新人教必修二同步教案1.1人口分布

资源简介

1.1 人口分布
【学习目标】
1. 运用图文资料,描述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
2. 结合资料或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 结合实例,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卫星影像世界地图”。
如果告诉你,图中圆圈所示范围的人口数量比其他地区的人口总数还多,你会感到惊讶吗?图中圆圈所示范围内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总人口超过40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
思考:这里居住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世界人口的分布。
新课讲授: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一)世界人口分布总体特征
展示图片:“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
思考:仔细观察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思考世界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人口分布状况在图上如何表示?(表示人口分布状况的概念)
(教师)补充基本概念
人口分布: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的分布等。
人口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的单位是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学生)归纳总结世界人口分布总体特征
人类分布在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上;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二)世界人口分布不同尺度特征
(教师)展示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人口占各洲的比例图、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
提问:从全球尺度来看,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全球尺度)
1.从纬度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 地带最为集中。
2.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教师)播放短视频“裸眼3D 看全球人口分布”。
展示图片:“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2017年)”。
提问:1.从大洲和地区尺度来看,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何特点?
2.在图中找出世界人口的稠密区和稀疏区,并分析原因。
(学生)
1.世界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四大人口稀疏区: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区、热带未开发的雨林地区、干旱地区。
(教师)展示图片:“各主要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2017年)”。
提问:从国家尺度来看,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
(教师)截止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3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盂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中国人口的分布】
(一)中国人口概况
(教师)展示图片:“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1443497378人。
(二)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图片“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中国人口的分布(2010年)”。
1928年,胡焕庸从法国留学归来,便投入我国的人口地理研究。他用每点代表1万人,将这套数据表达在地图上,共有近5万个点。1935年胡焕庸依据点的密度,绘出了我国第一张人口分布图。
提问:描述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学生)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可以自黑河至腾冲绘出一条直线,这条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被称为“胡焕庸线”。此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
(教师)对比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
1.西北半壁:
面积占比56.2%;人口占比5.9%;地形地貌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城镇化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值。
2.东南半壁:
面积占比43.8%;人口占比94.1%;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以农耕为经济基础;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值。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
(教师)展示图片:“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
提问:气候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而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高纬度地带,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往往成为无人区或人口稀少区。
2.地形
(教师)展示图片:“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
提问:地形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世界人口海拔分布——世界人口分布多趋向地势低平地区。
3.水源
(教师)展示图片:“北美洲人口密度图”、“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
提问:水源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水源进一步影响人口的具体分布。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人口较为密集,例如,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
在干旱地区,有水灌溉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如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思考:分析塔里木盆地人口与城镇分布。
1.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2.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分布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学生)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水源主要来自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故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山麓地带的绿洲。
4.土壤
(教师)展示图片:“东北黑土区土壤分布示意图”。
提问:土壤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到人口分布。如: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分布区,农业较发达,人口密度也较高。
5.矿产资源
(教师)展示图片:“矿山开采”、“海上钻井平台”。
提问: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矿产资源的分布也影响着人口的分布。例如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二)人文因素
1.生产力水平
(教师)展示图片:“农业社会景观图”、“工业社会景观图”。
提问:生产力水平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城镇聚集。
2.经济发展水平
(教师)展示图片:“繁华的都市”。
提问: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3.历史因素
(教师)展示图片:“人类早期文明分布图”。
提问: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有何影响?
(学生)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4.其他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
(教师)展示图片:“巴西利亚”、“军事基地”、“耶路撒冷”。
提问:还有哪些因素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学生)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活动探究: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展示图片:“图a 芬兰的人口分布(2015年)”、“图b 芬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图c 芬兰地形”。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濒临芬兰湾,人口约550万(2015年)。首都赫尔辛基是芬兰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口约为140万。
1. 阅读图a,描述芬兰人口分布特点。
2. 阅读图b,并与图a对照,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说明气候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3. 阅读图c,并与图a对照,说明地形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4. 探讨芬兰超过1/4的人口集中在赫尔辛基及其周边城镇的人文因素。
(学生)1.芬兰境内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全国人口均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1/5的人口居住在首都赫尔辛基都会区。
2.气温影响:芬兰位于北欧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北部气候寒冷,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部。
降水影响:芬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影响,西南风携带大西洋暖湿水汽,降水呈南多北少,人口集中分布在南部湿润地区。
3.地形因素:芬兰地形北高南低,南部为地质时期冰碛平原,地势平坦,人口密集。
4.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交通因素。
随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不同的空间尺度研究了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得出了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基本特点。又通过大量的图文资料分析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这些影响因素中既有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也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因素。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进步,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和制约逐渐减小,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则在增强。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1 人口分布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总体特征
2.不同尺度特征
全球尺度、大洲和地区尺度、国家尺度
二、中国人口的分布
1.中国人口概况
2.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资源
2.人文因素
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其他(政治、军事、文化等)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需要展示大量的图文材料。地图是最丰富、最形象的地理教材和工具,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深入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