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同步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同步教案

资源简介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结合资料,说出影响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结合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
3.调查当地农业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存在的问题。
4.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位的含义,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分类。
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农业区位因素】
(提问)“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那么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
(回答)
1.农业生产对象:植物和动物,栽培植物就是种植业,饲养动物就是畜牧业。农业生产的产品一方面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一方面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
农业生产的分类:广义农业指农林牧副渔,狭义农业指种植业。
2.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学生举例说明)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季节性和周期性
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多媒体展示)两种农业景观,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
教师提问:为什么湄南河平原形成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部形成绵羊放牧?
教师总结:这两个地方气候,地形、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这说明农业生产选择会受当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
3.农业区位因素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①区位含义
②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教师讲解:
区位的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因地制宜)。
(过渡)从区位我们可以知道,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各因素是紧密相连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的区位因素。地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多媒体展示(图3.3)。
教师讲述: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过渡)我们知道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怎样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
自然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气温日较差):例如:①热量因素,南方的柑橘(亚热带),北方的苹果(暖温带)。东北平原种植的水稻主要为单季稻,华北平原种植的水稻主要为双季稻,海南岛种植的水稻主要为三季稻。热量的差异主要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②光照因素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影响水果品质,新疆的瓜果特别甜,棉花的纤维特别长。
③降水的多少影响了农业的类型。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种植业分布区域,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发展畜牧业。种植业区域又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南方是水稻区,北方以旱地为主。
地形:不同的地形,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图3.4)。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耕作不便,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例如:江西省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活动探究)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
(学生展示)
丘上:坡度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适宜发展林业和人工草场。
沟谷: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发展鱼塘养渔业。
缓坡:坡度小,土层较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作业。
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毛竹、马尾松等。
水源: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缺乏水源不能进行灌溉的干旱地方,,不宜种植农作物。例如: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新疆、河西走廊的绿州农业。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新疆南疆地区,以绿洲农业为主,但是没有分布在地势平坦的盆地内部,而是多分布在盆地四周的山麓地区。绿洲农业又称灌溉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从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例如:大城市人口集中,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促使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较多的发展蔬菜、水管、肉、蛋等农副产品的生产,例如广东深圳郊区的蔬菜种植城。
(过渡)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需要运往销售市场,因此农业区位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例如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更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
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例如,我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图3.6)。
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大棚农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水稻种植要较多的劳动力,现代农业精准施肥、喷洒农药、良种培育与科技有关,欧洲西部乳畜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饮食习惯有关等。
(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所以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活动探究)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全田有80%的水稻抽穗时)的候均温(连续5日的平均气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
(学生展示)
1.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源充足;雨热同期。
2.①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亚沿海平原、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印度恒河平原等平原区。
②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
3.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一方面可以为水稻种植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缓解人地矛盾。
4.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
(过渡)一般情況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在众多农业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在一定地区和时间内变化不大,而人文因素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合作探究 )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案例一 荷兰(又称鲜花王国)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空运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可以这样说,是荷兰的鲜花装点了整个世界。但是在以前,荷兰的鲜花根本无法实现装点全世界,而现在能实现,说明何种区位因素在变化?
案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的变迁,你知道是因为哪种区位因素在发生变化?
案例三 我国的广西、云南等地区多山岭,为此,人们在<25°的坡地上,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这体现了人们对哪种自然因素做出了改造,你还能举出哪些改造自然因素的例子?
(学生活动)
(教师点拨)
(学生展示)
案例一说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冷藏、保鲜技术的改进,扩展了农产品的市场范围。
案例二说明市场需求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种类和规模。
案例三说明人类通过技术可以改造地形因素。
(图片展示)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灯光、果树下铺设反光膜、水果套袋、水利设施、喷灌滴灌、红壤撒熟石灰、盐碱地改造,说明人类通过技术对自然因素的改造。
(师)为什么现在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
(生)江浙地区城镇化程度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需要耗用大量劳动力的传统桑蚕业逐渐萎缩,而广西则利用气候条件优越、农村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桑蚕业。
随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两部分内容,农业区位因素主要讲解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因素的影响力在减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在增强。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①地域性 ②季节性 ③周期性
分类:广义农业指农林牧副渔,狭义农业指种植业
3.农业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 ②社会经济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市场的变化
2.技术进步
3.交通、保鲜技术的提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产业区位因素》的第一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尤其是农业的区位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图片与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难点知识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运用案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