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4.1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说出资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难点:1.掌握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提问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师)展示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西南人民,决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兴建成渝铁路。1950年6月,成渝铁路全线开工;1952年6月竣工,西南人民近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成渝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任何时代不可想象的奇迹,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87年12月,成渝铁路电气化工程,经过多年的艰苦建设终于全线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2017年4月,四川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指出,对成渝铁路等既有干线铁路进行扩能改造。
(师)(问题探究1)结合所给材料,分析以下问题。
1.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为什么交通运输的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现象?
2.成渝铁路改变蜀道之难,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
3.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为什么会大大减弱?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点拨)
(学生展示)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1.交通线和场站属于基础设施,投资额大但不能短时间收回投资。一般由政府组织建设。
工业化初期,需要借助外力建设急需的交通线、站点。
发展至一定水平,拥有足够的资金后,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水平。
2.当地地质条件复杂,架桥、凿隧道困难,容易引起滑坡等灾害,再加上当地缺少枕木,这些都需要资金和技术做支撑。
3.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有足够的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一)交通运输是区域发展的“先行官”。
(师)展示材料:成渝铁路开工于1950年6月,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1953年7月30日正式交付运营,1987年12月全线实现电气化。2020年12月24日,“复兴号”动车组时速达350公里,成渝两地实现高铁公交化运营。近7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的时代转变,通达时间也从10多个小时缩短到了62分钟,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沿线人民生活的发展变迁。
(强调)交通运输若不能满足区域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则会阻碍区域发展,甚至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区域发展的“先行官”。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站点的密度和质量。
(师) 展示景观图片我国西北的铁路线和京沪铁路线。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强调)由此得出结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站点的密度和质量。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攻克相关技术提供支撑。
(师)展示景观图 1. 湖南矮寨大桥
2. 雅西高速双螺旋隧道
3. 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
(师)随着桥隧技术的成熟,我国不仅使公路、铁路跨越河、海天堑,还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穿越山区,改变了传统盘山迂行的布局方式,缩短了通行里程,节省了通行时间。
(转折)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攻克相关技术提供一定的支撑。
(师)展示青藏铁路的景观图。
(师)提出问题:我国的青藏铁路在建设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难题呢?
(教师点拨)
(生)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师)展示我国西南地区的沪昆高铁贵州段景观图。
我国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在这里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常常是高架桥梁与隧道相连,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单位里程建设资金是平原地区的数倍,例如,沪昆铁路桥隧长度占线路总长的比例,贵州段高达81%,云南段也达70%。随着我国桥隧技术的成熟,改变了传统盘山迂行的布局方式,缩短了通行里程,节省了通行时间。
( 师)布置任务
(问题探究2)分析交通线、站布局与运输需求的关系。
1.北京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三号航站楼投入使用后,至实际旅客年吞吐量超过设计旅客年吞吐量分别用了多少年?
2.交通运输线、站布局一般强调“适度超前”。通过首都机场扩建的案例,说明你对“适度超前”的理解。
3.首都机场设计在2015年旅客年吞吐量达到8200万人次,可是至2012年,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已达8371万人次。首都机场旅客年吞吐量增加的速度远超专家的预测,就此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想。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点拨)
(学生展示)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1.二号航站楼用了5年,三号航站楼用了4年。
2.交通运输的布局在设计标准和运输能力上要留有余地,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满足一定时期内运输需求的增长。由于运输的生产过程与运输产品的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无法储存和调拨,因此要求交通运输设备保持一定的能力储备。但能力储备既要避免因标准过高造成浪费,也要防止因标准过低造成再改造的浪费因此既要超前,又不能过分贪大求全,导致资金的浪费。
3.理解: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且北京是我国首都;从国际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
感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专家的预测,在世界上是少有先例的发展奇迹。
课堂练习:
课件后附带的习题,提问同学,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本节小结: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分析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分析:
交通运输是区域发展的“先行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站点的密度和质量;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攻克相关技术提供支撑。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4.1 区域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第二课时)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一)交通运输是区域发展的“先行官”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线、 站点的密度和质量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攻克相关技术提供支撑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与上节课相比难度相当,仍然采用问题探讨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同的是本节课课本上的案例较多,需要逐一进行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度比较高,通过材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自主探究问题,而且能大胆的展示自我,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对本节课有更深入的理解。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通过课下的习题训练来加强知识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