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类型。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类型及表现。难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地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图片。(教师)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你了解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新课讲授:【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教师)请同学们预习p96-97教材内容。(提问)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同时,人类产生的废弃物又被排放到环境中。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过渡)那么,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结合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但是,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活动探究(一)读图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2.你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造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学生展示)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大气、土壤、水体、噪音、海洋、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原因是工业生产的“三废”、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生活造成的。案例补充:八大环境公害事件(教师)描述,讲解,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问题的表现】(过渡)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如图所示。(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主要环境问题有哪几种?每种环境问题各有哪些表现?(学生)结合图片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如下: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谟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有什么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差异?(提问)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有什么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差异?(学生)结合图片回答。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农村:生态破坏,乡村地区利用资源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国家间的差异。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峻)(教师)补充总结环境问题日趋全球化。超越国界和地域界限,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污染。活动探究(二)读图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选择图示某个案例,思考其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图示哪些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甚至全球?(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组间点评。(教师)点评、总结。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讲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先是根据人类与环境关系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接着借助幻灯片讲解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最后结合案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随堂练习:课件后附带的习题,提问同学,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1.索取>再生2.排放>自净主要环境问题及表现1.自然资源枯竭2.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1.城市和农村间差异2.国家间的差异【课后反思】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先从人地关系开始,然后是环境问题类型及原因;二、环境问题的表现:教材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环境问题及其表现,然后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最后通过活动探究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