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学习目标】1.根据相关资料和图表,比较地球自转、公转速度,说明地轴特征及其应用。2.结合地球运动示意图,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在地球公转图中判断二分二至日。3.根据相关图表,说明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和黄赤交角的影响。难点:黄赤交角的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星轨图”和文字材料。2011年11月一个晴朗无月的夜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拍摄团队将相机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并固定好,通过长6小时的曝光,得到一张绚丽的星轨照片。(提问)1.为什么这些恒星在天空中看起来都围绕北极星附近作圆周运动 2.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与拍摄地点的纬度有什么关系 (教师)这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球的运动有关系了。新课讲授:【地球的自转】(教师)请同学们预习P2-P3教材内容。(提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轴有什么特点?(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地球围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叫作地球的自转。其中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它的特点是:过地心、垂直于赤道平面、北端指向北极星、假想轴。北极星的高度就等于观察者所在的纬度。(提问)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解决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1.为什么这些恒星在天空中看起来都围绕北极星附近作圆周运动?2.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与拍摄地点的纬度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学习的地球自转和地轴的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1.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上的人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在北半球观察,恒星似乎围绕极星附近的某点(地轴北端指向的星空位置)作圆周运动。2.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过渡)地球的自转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我们就从方向、周期以及速度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教师)地球自转自西向东,那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学生)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展示地球运动俯视图,总结答案:北逆南顺。(过渡)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并回答。(教师)展示地球运动示意图,并完善总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1日。选定的参照物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则1日的时间长度为24时,称为太阳日。如果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则1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为恒星日。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地球自转的速度,任何一种圆周运动,都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教师)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就是角速度。地球自转时,地球某点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就是线速度。(提问)请同学们思考1.地球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2.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学生)根据定义,思考并回答。(教师)展示图片,并完善补充。我们看看地球自转一周转了360度,用了24小时,那么它的自转角速度是360/24即15°/h,除了南北极两点没有角速度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是一样的,15°/h,1°/4min。地球上不同纬度上的点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周长是不一样的,线速度等于周长除以时间,所以线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的线速度是1670km/h,60°N是837km/h,大致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没有线速度,因为它没有转过任何距离,其实每个纬度的线速度都是能计算出来的,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研究研究。【地球的公转】(展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动态图(提问)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分别是什么?(学生)结合教材和示意图,思考并回答。(教师)完善并总结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作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年。如果以太阳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回归年。如果以其他恒星作为参照物,1年的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恒星年,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过渡)那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呢?(展示)地球公转轨道图。(教师)地球公转的轨迹叫作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在公转过程中就存在一个近日点和远日点。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物理知识,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所以,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时间在每年的一月初,在远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最慢,在每年的七月初。【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展示)黄赤交角图。(教师)1.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梳理概念一轴:地轴两面: 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三角度: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 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过渡)黄赤交角的存在带来了什么影响?(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教师)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纬23°26′。太阳直射点到达赤道和南北纬23°26′的时间,刚好对应着二分二至日四个节气。(过渡)直射点移动的规律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结合光照图来分析。(展示)北半球夏至日、春秋分日、冬至日光照图。(教师)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纬23°26′。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纬23°26′。(教师)归纳总结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活动)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1.在图上绘制三条平行且等距的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组间点评。(教师)点评、总结。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速度等运动特征,并了解了黄赤交角的基本概念,以及黄赤交角的影响,通过太阳光照图认识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随堂练习:课件后附带的习题,提问同学,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2.地轴3.自转方向4.自转周期5. 自转速度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2.方向3.周期4.轨道特点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含义2.影响【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知识性较强,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提供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态视频,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的运动特征,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打好基础。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