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说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庐山和鄱阳湖航拍照片。(教师)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图2.1)。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 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新课讲授:【地质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沧海变桑田,水滴能穿石”这句话的含义。(教师)学生思考发言,教师点拨总结。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过渡)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面我们先来一起学习一下内力作用。【内力作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内力作用的表现方式。(学生)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教师)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及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2.什么是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3.什么是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学生)1.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2.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而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变化,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教师)总结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基本格局。(过渡)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难记录了这些痕迹。【活动一】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 “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c. 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思考)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学生)结合材料回答,教师点拨总结。(教师)总结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 现象是内力作用的岩浆活动造成的2.a现象发生的过程: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蚌壳。b 现象发生的过程: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了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3.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般极其缓慢,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般很快。【外力作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方式。(学生)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教师)在自然界中,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风化、侵蚀的产物搬运并堆积起来。(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和堆积作用?2. 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怎么影响地表形态?(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教师)(学生)结合课本回答,教师点拨1.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是岩石发生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游客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风化作用的产生的松散物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2.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分为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海浪侵蚀、冰川侵蚀。3.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堆积作用分为风力堆积、流水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提问)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图片,观察不同的外力作用形成了哪些典型地貌,并推断他们的典型分布区在哪儿?(学生)结合材料回答,教师点拨。1.风力侵蚀常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侵蚀可分为流水侵蚀和流水溶蚀,常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和石灰岩分布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2. 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主要分布在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冰川堆积形成杂乱堆积冰碛地貌,主要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带。(教师)补充在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地貌-新月形沙丘。在沙漠地区,在风向比较固定的风力作用下,沙粒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由图可知,新月形沙丘移动时的风由沙丘缓坡吹过来来,即迎风坡坡度平缓,北风坡坡度陡峭。【活动二】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在高山和高纬地区,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冰川是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形成的巨厚冰块,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山地冰川在重力作用下一般处于缓慢移动的状态。它在移动中能够拔起大块岩石,加速岩石裂解,并挟带这些物质一起运动。当冰川消融时,挟带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冰川不断地侵蚀、搬运、堆积,形成各种冰川地貌。(提问)与流水、风等形成的侵蚀地貌相比,山地冰川形成的侵蚀地貌有什么特点?(学生)与流水、风等形成的侵蚀地貌相比,山地冰川形成的侵蚀地貌具有陡峭、险峻的特点。(教师)在这些地区常常形成刀刃状山脊、多面椎体山峰、U形谷等地貌。(教师)总结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而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明白了在地表形态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随堂练习:课件后附带的习题,提问同学,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力量本节课内容贴近我们自然,因此在学习时需要我们联系实际的地形、地貌,这样方能学以致用。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