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图片和实例,说明板块运动的形式和及相应地貌。
利用资料和图片,分析山地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和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的形式及相应地貌。
2.山地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和原因。
难点:海沟和大洋中脊的形成,红海的扩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海底延绵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用板块构造学说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新课讲授:
【板块运动与地貌】
(展示材料)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地球的岩石圈破碎为六大板块和一些小板块,板块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停的运动之中。
板块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活动)根据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2.冰岛,新西兰属于哪个板块?
3.日本和印尼主要属于哪个板块?
4.地中海是南北两侧板块如何运动?红海呢?喜马拉雅山脉两侧呢?
(第一小组学生展示)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冰岛,新西兰属于两个板块边界处。
(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日本和印尼主要属于亚欧板块:地中海南北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即碰撞挤压;红海两侧板块相离运动,即张裂。喜马拉雅山脉两侧板块也是相向运动。
(老师点评)
(师讲)板块相向运动使得在边界处发生碰撞或俯冲,由此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海沟、岛弧等不同的地貌形态。
(指图分析)海沟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向运动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边弯曲而成;板块相离运动(即张裂)形成裂谷、海洋。
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
(指图分析)大洋中脊的形成:岩浆推动。
(展示材料)“红海的形成及扩张”。
早在2 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整体还与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红海自然也不存在。之后,阿拉伯半岛从非洲板块中分裂出来,它们之间形成裂谷带。大陆继续开裂,裂谷变长变深,成为带有通向大洋出口的海峡。红海还在不断扩张,有人预测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活动)指出下图中的海沟、岛弧、大洋中脊。
(第三小组代表展示,老师评价、指导)
(小结)
岩石圈破碎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一直处于缓慢的移动中;
板块相向运动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海沟、岛弧,海岸山等;
板块相离运动,形成裂谷和海洋;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展示材料)
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人类通行。一方面,在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另一方面,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都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布局,不仅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运输线路和通行的安全。
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
交通运输线路布局:为了降低修建难度,人们通常会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特点:线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需要翻越山岭时,为减低道路的坡度,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因此,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地区。
山区交通线的建设和选择:还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在山区交通线路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梁)隧(道)相结合的方式,减少通行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但是,桥隧比例的增加,也会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学生活动)
下图为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结合材料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公路选钱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组4、小组5、小组6分别回答1、2、3题。
(学生活动)三个小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成员进行汇报。
(教师纠正、补充,评价)
(展示)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字形弯曲,可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免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量多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3.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教师补充)山区交通线的建设和选择,还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老师)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边我们做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知道了巨大褶皱山系,大洋中脊,海沟,海岸山,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知道了山区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线路延伸特点等知识。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二课时)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相向运动:山系 海沟 岛弧
3.板块相离运动:裂谷 海洋
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选择
2.交通运输线路布局
3.线路延伸特点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构造地貌的形成》的第二课时,学生通过分析资料、讲述和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图片和资料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的同时,尤其是领略了大地貌的宏阔,有了地质运动观,联系了实际,知道了山地交通的特点。海沟和大洋中脊的形成较难。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