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利用图片和资料,说明主要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地貌。结合图片和实例,能够指认背斜、向斜、断层形成的构造地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背斜、向斜的判断,地形倒置的理解。2.断层的形式和形成的不同地貌。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地形倒置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经常听说“地质构造”一词,你知道什么是地质构造吗?地质构造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新课讲授:【地质构造与地貌】(老师)请大家看图下边三张图片岩层有什么不同?(第一小组学生)第一张岩层是平的,第二张岩层是弯曲的,第三张岩层是断的。(老师)很好,我们把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第二张就是褶皱,第三张就是断层。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先看褶皱。一、褶皱(展示材料)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活动)根据材料,指图说出哪个是背斜?哪个是向斜?岩层各有什么特征?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岩层弯曲 形成褶皱(第二小组学生展示)左边是背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一般形成山岭。右边是向斜,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一般形成谷地。(教师点拨)判断背斜向斜,不看地形看岩层。正常岩层一般是下层老上层新,下边是一个经过长期侵蚀过的褶皱,找出背斜和向斜,分别沿出露地表的岩层,看从中心向两翼,岩层新老有什么变化规律。(第三小组学生展示)左边是背斜,背斜岩层:中老翼新右边是向斜,向斜岩层:中新翼老(教师点拨)注意上图,我们说一般情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这个图却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叫“地形倒置”,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背斜向斜起初的地貌,经过长期外力作用,充分风化侵蚀过的背斜向斜的形态变化很大。大家看图阅读。地形倒置: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表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动画演示) “地形倒置”(小结)形态上:背斜岩层拱起;向斜岩层下弯(水平挤压)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地貌上:一般情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内力作用)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长期外力作用)(学生活动)第四小组和第五小组比赛,指出图中构造地形。(学生回答,老师评价补充,选出优胜小组)A、C背斜山;B、D向斜山(过渡)下面我们学习另一个地质构造——断层。断层(展示材料1)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断层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并由此形成不同方向上的地貌错断现象。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陡崖、沟谷、湖、泉、河流。(展示材料2)安德烈斯断层景观图(水平断层示意图),华山图、渭河平原图。(活动)下图中的野外实景照片是上面哪个示意图中的断层发育成的?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分组活动)(第六小组学生展示)是右边示意图的断层发育成的,即岩块垂直错断的断层。从一边高一边低,形成有延伸方向的陡崖可以看出。(老师评价补充)(小结)断层水平位移:原地貌被水平错断,沿断层线出现破碎带和沟谷。断层垂直位移:上升部分发育成块状山和高地;相对下降的岩块发育成谷地和低地;断层沿线常常发育出陡崖、破碎带、沟谷、湖、泉、河流。(老师)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边我们做课堂练习。随堂练习见课件。课堂小结(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种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其中褶皱不同的部分又分为背斜、向斜。断层又分为水平位移的断层,垂直位移的断层,也领略了相关地貌。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2.2 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地貌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山 背斜谷 向斜山 向斜谷2.断层—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块状山 谷地【课后反思】本节课是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的第1课时,学生通过分析资料、讲述和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图片和资料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的同时,尤其是领略了大地貌的宏阔,初步形成地质运动观,知道了主要的构造地貌。学生对向斜背斜和块状山较感兴趣,地形倒置较难,“错断”一词联系实际有困难。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