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通过材料,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运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通过动画演示,说出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的规律。
运用大气环流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绘制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难点:掌握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
(教师)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学生)思考: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新课讲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第一段内容。
(提问)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过渡)那么,大气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加以分析。
(2)单圈环流
(教师)假设:①地球表面是均匀的;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提问: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最多 气压状况呢?什么地方受热最少?气压状况呢?
(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极地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少,近地面的空气冷却下沉,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极地高压带。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单圈环流。
(展示图片)
(教师)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单圈环流是在假设的情况下存在的。实际上,上述的假设条件都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是不停自转的而且地球的表面不是均匀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实际的大气环流如何呢?
(3)三圈环流
(教师)假设:①地球表面是均匀的;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提问: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能否到达两极地区?如果不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向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这样,来自赤道高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教师)我们已经讲到副热带高气压带了,根据上图来看,是形成了一个环流,所以同学们看图说话,讲一讲下面发生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压带,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教师):展示低纬环流图(北半球)。
(小组合作探究)试着讲一讲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联系?
(学生活动、展示)
(师生共同总结)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②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③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④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在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⑤从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教师)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概括气压带和分带的分布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气压带(7个),呈高低相间、南北对称分布;风带(6个)一撇一捺,高压指向低压。
(4)季节性移动
(展示图片)太阳直射点移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提问)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请同学们分析归纳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学生活动、展示)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向北,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时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探究(一)
材料一: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思考)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自北向南经过印度洋时,穿越东南信风带,是逆风航行;自南向北经过太平洋时,顺风穿越东南信风带,航行最轻松。麦哲伦航行到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航行南纬30°附近,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困难。
材料二:在18世纪产业革命前,人类还没有发明蒸汽机,那时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但是,他们的航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连续多日乘风破浪;有时却风平浪静、无丝毫风。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航行,在海上的贸易中受到极大影响。那时,帆船除装载一般货物外,还装运许多马匹到美洲大陆。连续多日海面风平浪静,船队无法继续航行,加上高温少雨的闷热天气,淡水和粮食已无法满足需求,人们只能宰杀马匹,同时也会有大量的马匹因饥饿和缺水而死,然后被投入大海,海面漂浮着众多的马尸,于是人们便把这个纬度称为“马的死亡线”,也称“马纬度”。
(提问)找出“马纬度”海域的纬度位置。为什么在“马纬度”海区总是出现无风、闷热的天气?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30°纬度附近
此区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大气稳定,无风;水汽被蒸发掉,降水稀少,且伴随着增温过程,因此闷热。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通过假设条件的不断变化,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
随堂练习:
课件后附带的习题,提问同学,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3.2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1.大气环流
2.单圈环流
3.三圈环流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课后反思】
本节通过层层假设和否定假设,逐步推进,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后,进行问题探究,不仅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