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

资源简介

3.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运用示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3.16东非高原上的动物迁移路线示意图。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10月,它们又要回迁?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新课讲授: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在上一节内容中,我们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以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结合前面的知识,阅读下图,完成下面的表格。
序号 气压带名称




(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各气压带名称。
(教师)对各气压带的形成及分布做简要的复习讲述。
(过渡) 不同的气压带,气流的运动状态不同,在不同的气流运动状态下,对降水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学生讨论,提问学生。
(教师)补充总结,展示气压带分布示意图及气流运动状态示意图。
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上升,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多湿润气候;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多干燥气候。
(过渡)气压带通过影响降水,进而影响气候,下面我们结合前面的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气压带 运动方向(上升,下沉) 性质 降水量多少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提问学生。
(教师)补充总结,气压带不但影响降水,而且也影响气温,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而影响气候。对降水要素的影响取决于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对温度要素的影响取决于该气压带的纬度。
图片展示:不同气压带控制下,形成气候的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赤道低压常年控制下,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常年控制下,炎热干燥;副极地低压影响下,多温暖湿润;极地高压控制下,多寒冷干燥。
(案例探究)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图片展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教师)对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做简单的介绍。
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西边是安第斯山脉,南、北分别是高原,东向大西洋敞开,面积广大,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形成地球上面积最为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提问)展示问题: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气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分布规律是什么?全世界该种气候典型的分布地区有哪些?
(学生)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补充。
(合作探究)亚马孙平原为什么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发言。
(教师)补充总结。
1.纬度:赤道从平原穿过,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全年高温多雨。
2.地形:地形以平原为主,面积广大,平原成口袋状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湿润水汽深入。安第斯山脉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
3.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大量水汽。
4.东侧的赤道暖流及巴西暖流增温、增湿。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学习,我们知道,气压带对气候有深刻、复杂的影响,那作为大气环流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的风带又会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多媒体图片展示全世界风带分布示意图。
序号 风带名称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看图完成表格内容。
(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各风带的名称。
(教师)对各风带的形成及分布做简要的复习讲述。
(过渡)在七个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分别是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度西风带,南北半球的高纬度极地东风带。不同的风带其性质是不同的,对气候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风带的性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补充总结。
低纬度的信风及高纬度的极地东风都是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性质干燥,在其控制影响下的地区,大多降水较少,气候干燥;此外,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含水汽较少,也较干燥。中纬度的盛行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温暖湿润,在其控制影响的地区,大多降水较多,温暖湿润;此外,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含水汽较多,受其影响的地区,气候较湿润。
(过渡)我们知道亚洲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季风环流,不同季节,盛行风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以东亚为例,分析不同季节的季风对东亚地区不同季节气候的影响。
(教师)展示东亚季风环流示意图。
(教师)东亚冬季盛行什么风?受冬季风的影响,该地区冬季气候是什么特征?东亚夏季盛行什么风,受夏季风影响,该地区夏季又是什么气候特征?
(学生回答)冬季,盛行西北季风,由高纬陆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季风,由低纬海洋吹向陆地,温暖湿润。
(过渡)为深入理解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下面我们再以西风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为例,来做一分析、探究。
(案例探究)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教师)图片展示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纬度40°- 60°的大陆西海岸,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这里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 000毫米,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较小,冬不冷夏不热。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通常会叠加暖流的影响,其分布范围还受地形的影响。欧洲西部平原开阔,沿岸暖流强大。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暖湿气流可深入内陆,并且暖流还影响高纬度沿海地区,从而形成世界上范围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教师)欧洲西部为什么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广的温带海洋气候区?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发言。
(教师)补充总结
(1)地处西风带内,其西部濒临大西洋;(2)北大西洋暖流的经过,对欧洲西海岸起了增温增湿的作用;(3)漫长的海岸线,加剧了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的影响程度.。
(归纳总结)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典型气候案例分析如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季节性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太阳直射点出现南北季节性的移动,那就造成有些地区一年之中出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特征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下面我们就以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为案例,分析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案例探究)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
(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怎样影响到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学生)学生发言,学生评价。
(教师)补充总结
纬度30°—40°的大陆西部,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地中海气候。
(过渡)除了地中海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还有热带草原气候。
(案例探究)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交替控制与热带草原气候。
(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怎样影响到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学生)学生发言,学生评价。
(教师)补充总结(以北半球热带草原为例)
夏半年,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受其控制,高温多雨;冬半年,受信风影响,干燥少雨。
(归纳总结)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典型气候案例分析: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 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学生自主学习)认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读教材图3.20和图3.21,完成以下要求。
1.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热带、温带、寒带分别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2)以北半球为例,自赤道向极地,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
2.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1)以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为例, 比较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2)以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为例,比较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3.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对比其在北美和欧洲西部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差异。
(2)推测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组间点评。
(教师)点评、总结。
【气候与自然景观】
(过渡)在影响自然景观的各种自然因素中,气候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气候类型有不同的水热条件,不同的水热条件组合,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案例探究)同纬度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
(学生)讨论同纬度的撒哈拉地区与我国南方地区形成不同景观的原因。
分组讨论,学生发言。
(教师)补充总结
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少雨,温差大,风力作用强,空气极为干燥,风沙地貌广布,河流稀少。这里只有少数耐干旱的植物生存,形成荒漠景观。然而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相近的我国南方地区,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降水丰富,河网密集,流水作用强,河流地貌广泛发育。这里植被繁茂,形成常绿阔叶林景观。
(案例探究)同地区不同季节景观的差异。
(教师)图片展示:东非高原动物的迁徙路线示意图。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萨伊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萨伊马拉。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萨伊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
(师)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
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补充总结
每年5月中下旬,雨带向北移动,由于塞伦盖蒂地区进人旱季(下图3.22),而其北侧的马萨伊马拉会延识尽进人雨季,食草动物便追随降水由南往北迁徙到马萨伊马拉。每年10前后,塞伦盖蒂重返雨季,由于草原面积较小的马萨伊马拉无法提供长期的食物,食草动物便回迁到塞伦盖蒂地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其中我们需要重点注意的是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随堂练习:
课件后附带的习题,提问同学,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四、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在上一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不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探讨了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重点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的地区,具体的气候类型区,去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同时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某一地区具体自然景观的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