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分析自然环境要素组成及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启示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难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钦查群岛图片(教师)钦查群岛是南美秘鲁的“鸟岛”,位于太平洋中西部沿岸,东南距皮斯科23公里。由北钦查岛、中钦查岛、南钦查岛3小岛组成。“水肥必有鱼,鱼多鸟必众,鸟众鱼必多”的壮观景象令人感叹。有人作过一番估计,在这里的一个小岛上就生活着600多万只海鸟。有被当地人称为“持枪鸟”的鲣鸟,还有纤巧细弱的北极燕鸥,各种各样的海鸟种类不一而足。它们与热爱大自然的秘鲁人民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海鸟每天吃掉的鱼虾多达1000吨。鸟鸣时,伴随着阵阵海涛声,奏出了一首首旋律雄壮的“大自然交响曲”。(教师)“水肥必有鱼,鱼多鸟必众,鸟众鱼必多”这句话应该怎么样解释呢?(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这种因果关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看第一部分——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新课讲授:【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0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2.各要素间如何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地理要素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1.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2.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教师)总结补充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过渡)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整体功能。(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P82页案例,思考案例中说“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什么功能呢?(学生)回答:稳定功能。(教师)这是我们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的一部分,整体功能中还包括生产功能。结合课件图片为同学们介绍讲解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生产功能:指共同合成有机物的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稳定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补充拓展:自然环境消减二氧化碳的方法1.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2.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这样,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教师)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交换的结果,正是水与岩石的物质交换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那请问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别的要素也会发生变化么?(学生)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例如,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过渡)回答的非常好,所以说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一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活动探究图片展示并提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提问)小组代表展示回答,组间点评(教师)点评、补充、总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改变。过程: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沟壑纵横→生态恶化。【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P84页案例案例: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加剧使地面沟谷纵横,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自20世纪末,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林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森林逐渐恢复。(教师)正是因为经过了100多年的砍伐,使森林面积锐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这是不是指的是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提问)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教师)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在不断地加强,这对人类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中包括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随堂练习:课件后附带的习题,提问同学,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置交换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课后反思】本节课——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其内容承接了必修一关于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地貌的知识,也为本章后面的章节和选择性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进行讲解。首先详细地介绍了自然环境要素及要素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强调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次简单描述了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等。最后重点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主要包含两点: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和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