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说出影响地域分异的因素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表现。2.读图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3.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难点: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读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雪山旖旎,冰川纵横,河流蜿蜒,湖泊星布,草原如茵,草甸烂漫,森林如带,荒漠苍茫。天山把寒冷与炎热,干旱与湿润,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等并置在同一时空中。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在天山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新课讲授:【地域差异】(教师)请同学们阅读p86教材内容。(提问)说出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表现和不同空间尺度。(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1.成因(教师)补充总结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2.表现(教师)补充总结同纬度地区,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①在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形成湿润区景观;②在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形成干旱区景观。热带与寒带不同景观的成因: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3.不同空间尺度空间尺度 举例全球性的地域差异 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小尺度的地域差异 地表植被景观之间的差异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 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案例补充: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过渡)那么,地域分异有什么规律呢?【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提问)观察上图,陆地自然带是怎么形成的?其分布有什么规律呢?(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1.地域分异规律: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即地域分异规律。2. 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分布重点强调标志是植被和土壤,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候。PPT呈现全球气候类型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全体同学绘制“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同学代表上台),掌握自然带的命名规律。特别提醒:(1)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2)①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甚至还有部分温带大陆性气候。②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部分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活动探究: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读图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 说出A-B-C-D线路及C-E-F线路沿途经过哪些陆地自然带?2. 两条线路分别反映了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的基础是什么?3. 总结此规律下自然带分布表现特点?(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学生展示)(教师)描述,讲解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总结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比较项目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 分异基础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成因分析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图示典型地区 低纬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 沿美洲大陆东岸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表现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异现象,接着我们认识了自然带,并总结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即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随堂练习:课件后附带的习题,提问同学,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5.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第一课时)地域差异1.成因2.表现举例3.空间尺度陆地地域分异规律1.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及分布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课后反思】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地域差异的形成:先从原因开始,然后是表现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异现象;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教材未明确提出自然带的概念,所以先补充学习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及分布,然后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从而得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