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讲坛:夯实内涵发展,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校长讲坛:夯实内涵发展,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报告

资源简介

校长讲坛:夯实内涵发展,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2018年9月起,我流动到上海市奉贤区头桥中学,担任学校常务校长。头桥中学建校至今已有49年,现有11个教学班,学生194人,教职员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高级教师7人,研究生学历教师4人。
进入学校以后,我首先通过调研来“诊断把脉”学校的发展,了解到制约学校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学校地处远离中心城区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社会资源相对较少,教师上下班耗时较多;由于所处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减少,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教学班人数较少,学生个体间差异大;教师成就感下降,发展动力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优质师资流失较严重,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人数不多;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理念更新不及时;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研究能力不足等。学校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学校成为“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项工程”实验校之一,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促进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上海市第四届“双名工程”培养计划中,学校有3名教师成为“攻关计划”培养对象,6名教师成为“种子计划”培养对象;在奉贤区卓越教师工作室中,学校有14人次成为工作室成员,分别在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其次,我和学校党政班子一起在调研基础上重点推进《奉贤区头桥中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8/9—2021/8》编制工作,结合“强校工程”制定《奉贤区头桥中学“强校工程”实施方案》。并根据相关内容,制定年度计划书,分解项目内容、任务及负责人等。我们加强班子队伍自身建设,规范学校管制制度,带领全校师生传承“心明目远”的校训、“力行致远”的学校核心价值,以“让每一位学生、教师都得到发展”为学校办学理念,努力办一所家门口的好学校;以“抓实效、促发展、强特色”为发展思路,以“明珠”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交互式”课堂教学改革、“三玉”教师培养机制、“德润人和”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推进为抓手,夯实学校内涵发展,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提升学校发展品质。
一、构建“明珠”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积极参与构建与完善“明德向善、明礼尚美、明志求真”的“明珠”课程体系(见图1),尊重个体差异,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我们挖掘“明珠”内涵,并延伸与发展“明珠”新的内涵,形成关注基础性学力的“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注重动力提升的“七彩”德育课程(见图2),生涯规划课程、增强发展性学力的“桥乡STEAM”和项目式学习等选修课程。如在“七彩”德育课程的开发中,我们以红、橙、黄、绿、青、蓝、紫分别表示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爱心奉献、安全警戒、环保低碳、成长励志、审美情趣、优雅有礼等素养,有效落实课程育人理念,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图1“明珠”课程体系图2“七彩”德育课程基于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力和研究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两年多来,我们已整合原有课程,修订完善“区第三批特色课程”——“经典诵读”“健康呼吸绿色桥乡”以及校本教材《桥之韵》3册;新编《七彩课程》《红领巾·筑新家》《艺动童心——画韵明珠、陶艺、数字美术》校本教材3册;引入开发项目式学习《小麦高产的秘密》《神奇的五彩辣椒》《中药药植物营养汤》《驱蚊创新研究》《生命之电》《认识地球》等7个学习资料。学校“生态探究”作为特色项目被评为奉贤区首批“品牌计划”实验校,“奉贤古石桥文化探寻活动”被评为2020年奉贤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特色项目”。
二、以“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针对学校教学班人数少的特点,我指导学校教师开展基于小班化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在对教师开展多轮培训的基础下,沉入课堂与各教研组教师一起展开多次“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一起分享改革的收获并不断地反思改进。我们开展以“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见图3)为主题的教案设计大赛、教学评比活动,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课堂实践案例及教学资源;组织“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同课异构展示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遵循学生认知(或学习)规律,在情感共鸣、对话互动的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过程中,实现认知—能力迁移和情志—心灵升华过程的教学活动模式”。我们通过“三研”(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师生资源)来创设基于真实问题的情境,通过“三化”(情景化、活动化、问题化)来组织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三促”(主动参与、互动体验、自主学习)来培养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
图3“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使教师更关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科学设计作业和测验制度,保障了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基本教学环节的规范,促进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的一致性。
从2018年9月至今,学校教师在各类教育教学评选中获国家级奖项2项、市级奖项1项、区级奖项8项;开设市级公开课2节、区级公开课11节,参与录制“空中课堂”4节。学生学业质量稳步发展,2020届中考成绩在镇域位列第二名。
三、优化“三玉”教师培养机制,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活力
我通过优化“璞玉自润”“攻玉添彩”“琢玉成器”的“三玉”教师培养机制,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类,按需培养。“璞玉自润”构建成长团队,发挥团队力量,使一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学校发展改革的中坚力量;“攻玉添彩”通过引入特级教师、名教师工作室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学校中具有发展潜能的骨干教师发展,成长为区域内有知名度的优秀教师;“琢玉成器”重点对具有成为名教师潜力的后备人选加大培养力度,力争将其培养成为区域内名师。
为提升学校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我向学校青年教师作了“教育科研的路径”等多次辅导讲座。在我及科研团队的辅导下,2018年和2019年,学校有7项课题作为区级一般课题成功立项,与2017年相比增长显著。教师们通过课题研究、校本学材的编写、学生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明珠讲坛”的校本培训学习等,有效地提升了专业能力,开阔了专业视野,体验到了成长与成功的幸福与快乐。
学校龚仁元老师参加了第二十二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参与了上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艺术教师教学用书(艺术与生活)》编写工作;盛国庆老师获“上海最美科普志愿者”提名奖、“奉贤区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奉贤区十佳青年教师”称号、“奉贤区水天一色·立功竞赛美丽园丁”奖;杨玉梅老师获“奉贤区十佳班主任”称号;蒋立闯老师获奉贤区学生活动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等。
四、营造“德润人和”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围绕学校文化的历史积淀,在传承中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追求和谐至善之境的教育生态,营造“德润人和”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心明目远”的校训,建设“善思乐学、和汇通达”的校风,“爱心、诚心、耐心”的“三心”教风,“明德、明礼、明志”的“三明”学风,建设价值文化,凝练学校文化精神,把办一所令人民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作为学校最高的价值追求。我们围绕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建设环境文化,使学校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有机结合;重构楼道、功能室、专用室等场所的文化布置,营造“德润人和”的育人氛围。
引入“PDCA”管理模式,建设制度文化。进一步优化学校现有各类制度,制定各类制度文件和程序文件,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通过“明珠”先进班级评比、每月“寻找最美明珠少年”评选、文明组室评选、各类优秀教师的评比、“交互式”课堂教学改革、读书润“心”活动等,建设行为文化。
两年多来,我和学校党政班子一起着力推进学校“强校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学校管理,在稳步发展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我个人也得到了发展,在2020年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晋升为正高级教师。
两年多来,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区政府、区教育局、奉城镇和头桥发展集团的大力支持。学校虽然在课程教学、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努力改进与提升。未来的改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回首过去,我为学校取得的进步而欣喜;展望未来,我为学校明天的发展而踌躇满志。虽然我的特级校长的流动工作已临近尾声,但我将一如既往继续做好对学校的指导工作,借助“强校工程”的改革创新之势,着力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为打造扎根于家门口的好学校而不断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