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原子的构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②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③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组成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粒子形象化。●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分析“原子的构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 和 ,水是由 构成,水分子由 构成。2.水通电时,会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请从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来解释一下这个微观变化过程。(二)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大家知道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那么原子是不是一种最小的微粒呢?真的不可再分了吗?请看(多媒体展示)这是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的图片。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一个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为什么原子弹有那么大的威力呢?原子内部究竟有些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原子的构成”。(三)探究新知:【提出问题】原子能不能再分?哪位化学家发现了原子是可分的?他发现了原子中的哪种粒子?【学法指导】当我们遇到无法解决的化学问题,一般的方法是实验或观察法,但是常规的实验方法只适用于宏观,对于微观的粒子,我们不具有实验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来获取更多我们需要的信息。1.阅读课本P45,你获得那些信息?2.卢瑟福的α粒子撞击金箔实验中,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一部分改变了运动方向,而有极少数的被反弹回来呢?【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课本第一自然段,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不同观点等。【多媒体展示】:①汤姆森原子模型图②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学生观察】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教师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讨论激烈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教师提问】 原子带电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质疑】原子内部的结果究竟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展示】微观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学生活动】学生看教材P46,谁能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 (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边欣赏 边与刚才的想像进行对比。【个别回答,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荷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 子构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由于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质子和中子质量差不多,都比电子质量大得多,所以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课本P47网络图 (四)典例剖析: 例1.某原子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所含微粒总数为( )A、26 B、56 C、82 D、86【学法指导】完成本题主要搞清原子内部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然后确定所含粒子的总数。例2.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其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因此相对而言,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是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1911年,科学家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金原子的质量比粒子大得多)时,发现三种实验现象: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什么?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学发指导】主要是回忆再现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五)学能展示:知识巩固: 1.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B.原子的质量集中在质子上C.由于质子、电子都带电,所以原子显电性 D.核电荷数与中子数相同 2.有一个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和8个质子,另一个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核外8个电子,则它们不同的是 ( )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 C.质子数 D.核内中子数3.一般原子的原子核(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4.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核电荷数5.已知一种原子的核电荷数,即可确定该原子内的 ( ) A.质子数 B. 中子数 C.原子量 D.最外层电子数能力提高: 6.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分的粒子;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了数;⑤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7.某原子中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粒子不带电,则它的核外电子数是( ) A.26 B.30 C.52 D.568.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2)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3)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4)带正电的粒子是 (5)带负电的粒子是 (6)不带电的粒子是 (六)回顾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得到哪些知识?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请交流一下吧? 同学们,你还有哪些疑惑,请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帮帮你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