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课时 1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第五单元 课题3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使得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强化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难点 1、物质间量的关系;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及关键。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创设情境(约6分钟)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1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 可能得到的结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点拨:(约10分钟)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困惑:若某种元素没有全部转化为某种物质,求该物质的质量怎么办呢?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引导回忆(约10分钟)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
1、表示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2、表示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试一试]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约6分钟)学生试着计算 (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课件展示解题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课件展示]练习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g氧气?学生与老师一起完成。(约5分钟)[强调格式]课件演示。[总结步骤](约7分钟)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3、计算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4、标出已知量、未知量;5、列出比例式;6、解比例式(结果保留两位小数);7、简明地写出答语。课件展示练习2 (约5分钟)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说出解题过程。 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说出解题过程。在强调格式总结步骤。
课堂小结2分钟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三个关键”。化学反应计算的几种方法。
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1、6.2g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生成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2、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要制得3.2g氧气,需氯酸钾多少克?
板书设计 课题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设:设未知量。写:根据题意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找: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已知量、未知量。列:列出比例式,求解。答:简明写出答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一次课堂教学,力求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上构成完整的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所以整堂课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中注重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课堂气氛活跃,点燃了学生的智慧火花。不足之处:学生的基础差异大,在问题的层次上做得不够好,所以学生的有效参与率不是很满意;有一些同学不能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模仿、生搬硬套。如何才能是学生理解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这还需要不断尝试和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