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 《溶液》第1课时 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举例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1)巩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2)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初步感受控制变量在实验设计中的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的概念、运用控制变量法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教学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三、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已经知道了NaCl是溶于水的,水具有极强的溶解和分散其他物质的能力,当NaCl溶于水后,形成了NaCl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呢? →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称为溶液。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的物质易溶于水,有的物质难溶于水,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实验:向两只放有少量绿叶的烧杯中,分别加入适量水、酒精,观察现象。现象:装水的烧杯中,液体是无色的。装酒精的烧杯中,液体是绿色的。因为溶解在酒精中的叶绿素,比溶解在水中的要多。 → 叶绿素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水中大。板书:一、 物质的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猜想: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可能有哪些因素?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探究一: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控制变量法) 溶质种类 溶剂种类 温度↑ ↑____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同_______________实验方案:室温下,分别向10mL水中分别加入2g 蔗糖、食盐、淀粉,观察现象。现象:蔗糖和食盐全部溶解,淀粉未全部溶解。(继续实验比较蔗糖实验溶解性大小)→ 蔗糖继续溶解,食盐不再溶解。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蔗糖溶解性最大,食盐其次,淀粉最小。通过对大量物质进行相似的实验,得出结论:在相同温度和同种溶剂中,不同种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探究二: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控制变量法) 溶剂种类 溶质种类 温度↑ ↑____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同_____(为方便比较还控制了sol量相同)实验方案:室温下,分别向10g水和10g酒精中加入2g KNO3,观察现象。现象:水中全部溶解,酒精中未全部溶解。结论:在相同条件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酒精中的大。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在不同种溶剂中溶解性是不同的。探究三: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控制变量法) 温度 溶质种类 溶剂种类↑ ↑____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同_____实验方案:分别向10g冷水和10g热水中加入2g KNO3,观察现象。现象:硝酸钾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的多。结论:在相同条件下,硝酸钾在热水中的溶解性比在冷水中的大。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T升高而增大。板书:二、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1.溶质种类 2.溶剂种类 3.温度过渡:我们知道,很多物质无法无限制的溶于水。室温下,向4只装有10mL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①1g、②2g、③4g、④8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现象:①全部溶解 ②全部溶解 ③未全部溶解 ④未全部溶解↓ 能再溶解 ↓ 不能再溶解 ↓KNO3不饱和溶液 KNO3饱和溶液 KNO3不饱和溶液思考1: 烧杯③中能否再溶解其他物质呢?实验:取烧杯③上层清液,加入少量KMnO4晶体,观察现象。现象:液体变为紫红色。结论:说明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再继续溶解其他溶质。板书:三、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不饱和溶液。思考2: 如何证明烧杯②中是硝酸钾的饱和还是不饱和溶液?实验:取烧杯②中溶液,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观察现象。 若固体溶解:不饱和溶液若固体不溶解:饱和溶液思考3: 将烧杯④中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过滤后,滤液是否仍饱和?若仍是饱和溶液,怎样将其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可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可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sol,可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蒸发sol,可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结论:“温度”可能会改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溶液状态。“溶剂的量”可能会改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状态。小结: 溶质组成溶剂 饱和溶液溶液溶解性 物质在溶剂中 不饱和溶液溶解能力作业:1.阅读教材P78-79(资料库)2.练习册 3.2 溶液(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