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1.《辽阔的疆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能够概括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四至点、邻国、濒临的海洋和主要岛屿。2、技能与方法:通过读图训练,感受我国疆域的辽阔;学会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地图,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兴邦之志。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七上一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地理学习的一些方法,但是在运用地理知识的时候, 还不够熟练,不够灵活。所以本课旨在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其次,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内容设计上由浅入深,在教学设计上,利用载体进行教学,利用不丹小记者的活动将本课串联在一起,一来贴近学生,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情感上而言,上学期的世界地理部分是带孩子向外探索了世界的许多知识,而这个学期则要带领他们回到国内,更多去关注我们的地理国情,这不仅是地理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重点难点重点:在地图上掌握我国的空间范围和地理事物,理解我国疆域的辽阔。难点:通过读图比较,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学过程【导入】利用不丹王太后的一句话导入。“只有一点想说:首先你必须了解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容易地感受到别人的脉搏。当你知道,在空间和时间的巨大架构里,我们是这么渺小,是短暂的存在……”这是《中国国家地理》特约记者在采访时提问不丹的王太后对中国的看法。提问:针对中国为什么不丹王太后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设计意图:利用不丹王太后的一段话导入,重点抓住“空间”和“时间”两个字,空间突出中国国土的辽阔;时间则突出中国历史悠久。本课主要从空间着手,引出本课课题《辽阔的疆域》。【讲授】(一)自主预习:书中寻知识1、说一说:观察课本右图,根据以下提示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①亚欧大陆 ②太平洋、印度洋③半球 ④北回归线、温带2、找一找:阅读书本P2—4,找出可以证明中国疆域辽阔的数据,并在书上进行标注。设计意图:自主预习环节,让学生阅览书本,做到对书本知识点的大致了解。符合中考开卷考试的要求,提倡“以书为本”。同时此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说一说:解决中国地理位置这一问题;找一找:让学生从数据上了解中国的辽阔。【讲授】(二)合作答疑:话中析原因(1)四至点、东西南北距离不丹的四位小记者打算到中国,采访当地的人们“说说你心中辽阔的中国”请说说A、B、C、D分为位于哪里?这里小记者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①读出A、C的经度,并计算中国东西距离。②读出B、D的纬度,并计算中国南北距离。小组合作完成两道题,看看哪个组又快又准确。出示“纵横一万里”,提问学生这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设计意图:四个采访点,正好是中国领土的“四至点”。通过两个问题,检测学生对经纬度的判读和比例尺的运用是否掌握,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计算能力,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对上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2)从现象分析本质采访完毕后,小记者们得到了这样的答复:A最东端“我们是迎接2015年第一缕阳光的幸运儿”B 最北端“现在到了春节,越来越多的人去三亚旅游了”C最西端“光我们西部地区,中国就拥有好多邻国”D原来曾母暗沙无人居住,但是我收集到了两张地图。小组讨论完成设计意图:A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所以最东端最先见到太阳。最西端需要4个多小时候才能遇见第一缕阳光。我国东西跨度大带来的时差。我们东西跨度约62°,相当于差4个小时。B通过出示一月均温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我国一月南北的温差,进而思考这是由于我国南北纬度差造成的。C通过这一问,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邻国。辽阔的海域促成了我国拥有众多的邻国。我国邻国包括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展示方式采用“你说我指”,培养学生的读图指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D中国地图“站起来“了,站起来指什么?为什么“站起来”了?南海不在作为插图被放置在地图一角。整幅图使用了统一的比例尺。让我们更加清楚直观地看到南海范围。用“站起来”这个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我们的从横版地图时代跨越到了竖版地图时代,对学生进行“史观”教育。此处还使用了竖版地图发行出版的时事连接,让学生知道,我国国家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需要树立海洋意识、版图意识。通过此环节,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3)阶段总结:四位小记者采访结束后,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何以谓辽阔”。根据她们收集的材料和板书上展现的数据,你觉得她们会从哪几个方面写?陆地面积大、海域面积广、隔壁邻居多、经度跨度大、纬度跨度大。 过渡:其中有位小记者还这样写道:中国之行,是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国,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大海的魅力。为什么她会是第一次看到海呢?讲授】(三)拓展提升:图中探优势观察世界地图,从世界地理位置上思考三个国家(澳大利亚,俄罗斯及南非)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并思考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设计意图: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和这三个国家的对比,了解我们国家地理位置的优势所在:1、气候湿润,利于农业;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便于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往来;2、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领土南北跨越大,气候差异大, 为发展多种农业提供有利条件。通过此环节,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会评价我们的地理位置。此外该环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四)课堂小结不丹王太妃说“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才更容易感动别人的脉搏。”这节课,我们从空间上了解了中国,辽阔的疆域,独特的位置。那么中国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呢,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下的时间,好好学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祖国。通过认识我国独特的位置和辽阔的领土,知道我们国家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兴邦之志。《辽阔的疆域》教学反思一、成功之举(一)载体教学,一以贯之纵观《辽阔的疆域》一课,其包含的知识点较多且比较琐碎,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四至点、邻国、岛屿、濒临的海洋等等。所以本课采用“不丹”作为线索,将所有的教学内容一一串联起来。第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利用不丹王太妃的话导入,抓住“空间”和“时间”两个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那么中国的空间有多大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采访内容引发思考。四位不丹小记者分别对应了我国的四至点,向学生呈现四点的采访结果。分别抛出四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现象分析本质。四个问题分别阐释了我国经度跨度广、纬度跨度广、邻国众多、海域面积广,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理解我国疆域的辽阔。第三,记者报道诱发探究。利用不丹小记者报道中的一句话“中国之行,是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国,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大海的魅力。”显现出不丹地理位置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内陆国。进而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多个国家地理位置的特点,并和中国进行比较。采用比较法,解决本课的一个难点,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第三,名言总结首尾呼应。再现不丹王太妃的名言,“首先你必须了解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容易地感受到别人的脉搏。”呼吁学生要从时间和空间,全方位地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祖国。(二)导学模式,以生为本我们一直倡导“生本化”, 即坚持“学为中心”,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导学课堂,就是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环节:自主预习:书中寻知识”体现自主。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数据中感受中国的辽阔。该环节让学生回归书本,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完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环节:合作答疑,话中析原因”显现合作。四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第三环节:拓展提升,图中探优势”实现探究。此环节,考验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不仅需要探究各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还需要比较研究出中国地理位置的优势所在。二、败笔之处(一)“生拉硬拽”课堂节奏把握不当从几次磨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字“赶”。整节课时间分配不合理,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无法充分进行探究和展示,更不要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整节课,给人的感觉较为生硬,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进度,快马加鞭,学生“跌跌撞撞”向前奔跑。所以这样的课堂,无论是否采用导学模式,都有“教师为主”的嫌疑。反思之后我得出以下几点原因:1、教学功底不够扎实,教学水平尚显不足。我总是喜欢不停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无法用高度概括凝练的语句进行总结。时间就在不断重复中溜走了。2、手上功夫尚未到家,孰轻孰重掂量不出。比如在分析ABCD四个采访地的问题时,我抱着“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的态度,一一进行讲解。但其实呢,关于日出日落、南温北寒这两个问题,在七上已经学习过了,这里只需复习点到即可,重点应放在CD两个问题上。3、教学激情还不够高涨,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信心不足,在课上始终缺乏激情。激情和速度,两者是相得益彰的。激情不足的我,语速自然自然快不起来。再说,课堂上师生是相互感染的,没有激情的教师,何来激情的学生,有时候学生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兴奋,也被我活生生地浇灭了。(二)“羊皮狼身”学生主体发挥不当在磨课时,有一幕我一直记得,学生在讲到中国的邻国时,两个学生上台展示,一个负责说一个负责指图。这是磨课的时候其他老师给出的意见,她说你需要把舞台还给学生,由他们来展示,一个指一个说,又能很好地体现合作。可是在有一次磨课时,两位女生上来展示后,说出了14个陆上邻国。我当时心里想时间已经很紧了,再找另外两个人上台展示,加上这个班级的同学都没有人举手的,这样一来,时间都浪费了很多。于是,我转念一想,让学生说,我负责指图,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可实际上这个活动一结束,我其实心里有点暗暗后悔了,我不是又把“主动权”拿回了自己手里吗?最失败的要属最后一个拓展提升的环节了,本来这个大展示需要留足15~20分钟时间,可是由于前面节奏把握不当,到了这里只有12分钟的时间。所以,所谓的展示,几乎又变成了师生的对话,学生讲解,我总结。生生对话和组和组之间的点评、质疑都没法进行。记得王艺老师的一句话,“学生对学生负责”,不是对老师负责,学生的目光不应该停留在老师身上,在展示的时候应该是面向所有的同学。的确,学生之间互抛问题,相互质疑,相互点评,这是最能体现“生本”的时机。三、再教设计自主预习时间合理控制,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全班同学都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其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已经碰到这个问题了,在完成自主预习部分时,有一部分同学动作非常快,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呢,总是完不成。这样的情况,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不影响的,因为它们的预习是课外完成的。但是对于所有问题需要在课堂内解决的我们。如何让前面的同学有事可做,又让后面的同学跟上步伐,我想,还需要在自主预习的设计上动点脑筋。判读经纬度和计算距离能否省去。设置这个环节。一来是对上学期学过内容的复习,二来得出的数据能够有效的说明中国疆域的辽阔,又能为下个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但是几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在判读经纬度和计算距离的时候花了较多的时间,这样一来解决后面重难点问题的时间就受到了影响。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吸收多一点的知识,可是有时候却适得其反,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显示十分重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给学生展示留足机会和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