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设计思路: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本节课重点学习元素概念、元素和原子的区别,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发生变化。通过资料部分介绍了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了解元素的分类。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也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的微观离子构成的。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对初中学生来说,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跟原子相混淆。所以在本节教学时,教学中应该与具体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好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3. 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世界观。
(2)通过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的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理解,元素和原子的区别联系。
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对化学用语储备不足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原子模型,采用了以教师讲述为主、问题引导分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兼以自学辅导,教师点拨,分组讨论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中,再通过适当练习以求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讲练并重,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原子模型、一些食品和药品的说明书。
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教学分成三个学习活动,第一个学习活动“元素的概念”最为抽象,难度最大。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利用原子模型、动画,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进而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教学中注意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解答,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适当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投影 播放视频《黄金搭档》广告。 观看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 广告中的“钙、铁、锌、硒”指的是什么呢? 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兴趣
设疑 什么是元素呢? 学生思考 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投影 碳 质子数6,中子数6 原 质子数6,中子数7子 质子数6,中子数8氧 质子数8,中子数8 原 质子数8,中子数9子 质子数8,中子数10 讨论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共同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领悟及归纳总结能力
点拨 上述原子分别属于碳元素、氧元素 学生讨论并试着描述元素的概念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讲解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倾听、领悟 体会概念的严密性
思考 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元素间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通过启发诱导,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设疑 元素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 思考并作比较 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点拨 元素与原子如同森林与树的关系。 联想、体会 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
归纳 原子与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回答 领悟元素、原子的区别
讨论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结合课本p59“讨论”小组讨论 培养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投影 水电解反应的微观动画、示意图 观看、思考 调动学生兴趣,直观
小结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思考、回答 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拓展 有人宣称“水能变油”,你认为科学吗?为什么? 讨论、表达、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揭露伪科学
归纳 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别说出水的组成、构成 学以致用,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关系
过渡 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科学家把这些元素分为三类。 倾听
讲述 元素的分类 倾听、了解 提高学生对元素的认识
提出问题 阅读教材P60 “资料”,认识生活中元素的存在。仔细分析地壳中的元素、细胞中的元素含量有什么规律? 阅读,归纳: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培养阅读能力和运用数据的能力。
讲述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海水中的元素、人体中的元素 思考、倾听。 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提问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它们和元素、物质间有何关系?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初步了解知识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 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尚存疑问 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有关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2 元素一、元素1、元素的概念2、元素的分类3、元素的含量4、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关系
课后反思 1、理论教学更要让学生动起来,在元素概念教学上设置更多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相合作、积极思考,元素的分类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巡视辅导,对较大的疑难进行共同讨论、详细讲解。2、精讲多练,努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练习中尽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大差距,是今后自己不断克服和加强的。3、在设计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概念教学上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实例化、形象化的必要性,如何通过多种形式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以形象思维强化认识的表象,从而推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些都是自己之前做得不够和需要加强学习的。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