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结构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性质的关系。(3)从化学史中人类对原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对原子结构模型认识发展史切入,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2)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性质的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对核外电子分层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力的培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分析与领悟等系列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迈进微观世界的门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更加奇妙的微观世界。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板书] [提出问题]在《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提到几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是何意思? [设问]我们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粒子构成,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引课]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 思考:物质世界是否可分?能否分到尽头?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原子是实心的吗 2.原子能分吗 若能分,其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 它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 引导学生思考,步入神秘的微观世界。
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 [板书] [板书] [板书] [板书] 信息处理整合认识 史料佐证拓展认识 [讲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探索却已经历了多年的漫长历史。十九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汤姆生开始了对原子结构的想象。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一、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展示] 1.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 2.卢瑟福的带核原子结构模型 [设问]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讲解]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播放]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 [设问]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呢? [组织交流,分析归纳]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讲解]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 [引导总结] 结合课本表格内容,总结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提问] 原子核很小,能否继续再分? [讲述]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学生聆听,观看人类对原子结构探索的代表性史料,思考原子内部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听讲,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程度和方法,感悟科学的伟大力量。 观察,分析:以某个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表3-1,对获取的信息集体交流、评价,进行小组活动: 1、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它并不显电性,其原因是…… 2、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但 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通过对人类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每一种新模型的出现都经过较长的时间,特别是从道尔顿到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将近100年,说明科学探索的过程很艰辛。 感受物质无限可分性。 观察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演示,并以某个原子为例说明,对原子的构成有个完整的认识。 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主归纳总结,加工处理,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学习方法。 再次感受科学研究发现是无止境的,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停止,依然不断深入。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的。那么,这些电子的运动有规律吗?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探究,归纳总结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的排布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2、泡利不相容原理。3、洪特规则。
(简述三个基本原理:电子总是先占领离原子核较近也就是能量较低的轨道……)
[分析讲解]电子的排布原则
1、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来说,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是一个球体。而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2、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电子层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从里到外离原子核距离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
展示: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
[板书]二、电子的排布规则
[讲解归纳]电子的排布原则
[板书]1、每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举例:
2、电子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再排第三层。(KLMNOPQ)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如果只有一个电子层的不超过2个)
[过渡,设问]: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课件展示:(1)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
(2)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板书]三、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涵义
分析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涵义。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表示带正电,数字表示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呢?
[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补充学生的发言,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简单回顾一遍。
设问: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后,变成了什么呢?它们还保持电中性吗?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将要学习的内容,大家回去后可以先预习一下。
布置作业: 以“探索原子的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短文。要求介绍原子内部各种粒子的特征。
板书设计: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结构
二、电子的排布规则
(1)、每个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n为电子层数)
(2)、电子先排满K再排L层,排满L层再排M层。(KLMNOPQ)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如果只有一个电子层的不超过2个)
三、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涵义
教材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九年级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子的结构又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第二次接触。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教材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对原子的构成内容的抽象思维和对教材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理解成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3、由于我校是分层次教学,这又是个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所以我的教学思路有明显的偏移和侧重。
教学反思:
1、理论课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涉及微观的纯理课论的教学设计处理起来有点困难,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好整个教学的难度,可以有两种设计方法:(1)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紧紧围绕书本展开教学,没有进行拓展或是少进行拓展,加入大量有趣味性的图示、图表、动画等,整个设计紧紧围绕书本,几乎没有什么拓展,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2)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以适当加深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从《庄子》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导入教学,以汤姆生、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试验展开原子结构的教学,深入的分析电子的排布规则,最后进行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这种设计突破了书本,适当进行拓展,整个教学要求学生积极的思考,可以充分调动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
2、对于理论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去预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知识的理解。理论及概念的教学较为抽象,不象元素化合物知识有生动形象的实验辅助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掌握较容易。理论和概念学习较枯燥,也不容易学习,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学生才有可能掌握好。
3、可以利用好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枯燥、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直观便于学生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多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试验、原子内部构成等)。这些多媒体的使用能很好地辅助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