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高考化学一轮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3】高考化学一轮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解析版)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3.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
4.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
5.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与物质的组成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物质: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元素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辨析
(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同素异形体的解读
(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
原子个数不同 如O2和O3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辨析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
②由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和D2、H2O和D2O,由12C和13C组成的石墨也是纯净物。
③冰水混合物、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典例1】古“丝绸之路”我国商人运出的货物有:①丝绸,②茶叶,③白糖,④瓷器,⑤纸张,⑥植物油,⑦明矾,⑧金、银、铜器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⑦、⑧的主要成分都属于盐类
B.①、③、⑤、⑥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①、②、⑤、⑥的主要成分都属于蛋白质
D.①、②、③、⑤、⑥的主要成分都属于有机物
答案:选D 
解析: A项,金、银、铜属于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不属于盐类;B项,白糖、植物油的主要成分都不是高分子化合物;C项,茶叶、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糖类,植物油属于油脂;D项,丝绸、茶叶、白糖、纸张、植物油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
【典例2】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组成成分的判断及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①“天宫二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
②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  )
③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  )
④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断
①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②用于环境消毒的漂白粉是混合物。(  )
③花生油和汽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烃的混合物。(  )
④冰水共存物为纯净物。(  )
⑤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均属于混合物。(  )
⑥纤维素、合成纤维、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
答案: (1)①× ②× ③√ ④√(2)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典例3】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珍藏了大量文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铁可作故宫红色外墙的涂料
B.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其材质属于合金
C.孩儿枕是北宋的定窑白瓷,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D.《清明上河图》是在生丝织成的绢上作画,绢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答案:D
解析:A.氧化铁呈红色,可作为墙壁的红色涂料,A正确;
B.青铜器含多种金属元素,属于合金,B正确;
C.白瓷是陶瓷,成分是硅酸盐,C正确;
D.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二)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树状分类法——从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分类
(1)树状分类法
(2)酸、碱、盐的含义
酸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但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是一种盐
碱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
盐 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 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
(3)无机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应用
辨析
有关氧化物的易错点
①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
④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⑤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典例4】下列各物质所属类别的判断均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混合物 碱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液氨 苛性钠 胆矾 氧化铁 二氧化碳
B 纯盐酸 烧碱 食盐 氧化钠 二氧化氮
C “84”消毒液 纯碱 石灰石 氨 水
D 聚乙烯塑料 熟石灰 苏打 生石灰 二氧化硫
答案:选D。
解析:A中的液氨是液态氨,属于纯净物,A错误;B中的二氧化氮不是酸性氧化物(不是对应酸的酸酐),B错误;C中的纯碱是碳酸钠,不属于碱,氨为氢化物,不是氧化物,水与碱不反应,不属于酸性氧化物,C错误;D中的物质所属类别均正确,D正确。
【典例5】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形成的六角型蜂巢状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以石墨材料为主要成分的非常疏松的泡沫陶瓷用作航天飞机表层的防热瓦。下列关于石墨和石墨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B.石墨烯能导电,其中的碳原子间是以共价键相结合
C.石墨中碳碳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D.石墨成为航天飞机防热瓦的泡沫陶瓷主要成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石墨熔点很高
答案:C
解析:A.石墨烯是单层石墨,石墨烯和石墨都是碳原子形成的不同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正确;
B.石墨烯的结构为,每个碳原子成3个共价键,每个碳原子上还含有1个孤电子,该电子可在电流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因此石墨能导电,故B正确;
C.石墨是多层石墨烯叠加,层与层之间无化学键,碳碳键之间的夹角为120 ,故C错误;
D.石墨中原子依靠共价键连接,碳碳共价键强度较高难以断裂,使得石墨熔点很高,可用于航天飞机防热瓦的泡沫陶瓷,故D正确;
综上所述,错误的是C项,故答案为C。
【典例6】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正确理解物质的分类标准
①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②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
③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
④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均属于酸式盐。(  )
⑤已知NaH2PO2是正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则H3PO2属于一元弱酸。(  )
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二、物质的性质、变化及转化关系
(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2.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五化 熔化、汽化、 液化、升华 氧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从宏观上判断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
从微观上判断 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
【典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
(2)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
(3)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  )
(4)加热NH4Cl晶体,固体从试管底部移动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
(5)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
(6)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Na2SO4浓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
(7)Na2CO3·10H2O的风化属于化学变化,NaOH的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
(8)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活性炭褪色是化学变化。(  )
(9)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  )
(10)用铂丝蘸取Na2SO4、Na2CO3、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
(11)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
(12)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典例2】某科研人员提出:HCHO与O2在羟基磷灰石(HAP)表面催化氧化生成CO2和H2O。该历程示意图如下(图中只画出了HAP的部分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HAP高效去除居室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B.在反应示意图中,有C—H键的断裂和C===O键的形成
C.根据图示信息,CO2分子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O2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污染,并非治理污染,故用HAP高效去除居室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A项错误;由图可知,在HAP作用下,HCHO与O2反应生成H2O和CO2,该过程中HCHO分子中C—H键断裂,形成CO2中的C===O键,B项正确;由过渡态结构可知,CO2分子中两个O原子,1个来自于O2,另一个来自于HCHO,C项错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D项错误。
【典例3 】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碳中和是指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
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
D.研发催化剂将还原为甲醇
答案:D
解析: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不到碳中和的目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做为新能源,会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符合碳中和的要求,故B不符合题意;
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不到碳中和的目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研发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碳中和的目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物质之间的转化与转化规律
1.化学反应的分类
2.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①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
如:NaNa2ONaOHNa2SO4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金属有Na、K、Ca、Ba等,但Mg、Fe、Al、Cu等不符合上述转化。
②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
如:SSO2H2SO3Na2SO3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非金属有C、S、P等,但N、Si等不符合上述转化。
(2)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间的转化关系
H2S S,②SO2SO3―→H2S④O4
写出上述关系中标号的化学方程式:
①2H2S+O2===2S↓+2H2O;
②2H2S+SO2===3S↓+2H2O;
③2SO2+O22SO3;
④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辨析
物质间转化的5个常见易错点
①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
②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OH)3、H2SiO3、Fe(OH)3。
③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
④Fe与Cl2反应不能直接生成FeCl2。
⑤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直接生成Fe3+。
3.常见物质的转化规律
(1)“强制弱”规律
分类 实例 离子方程式
酸 CH3COONa+HCl CH3COO-+H+===CH3COOH
碱 FeCl3+NaOH Fe3++3OH-===Fe(OH)3↓
氧化剂 Cl2+KI Cl2+2I-===I2+2Cl-
还原剂 Fe+CuSO4 Cu2++Fe===Cu+Fe2+
(2)“易溶制难溶”规律
如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Ba2++SO===BaSO4↓。
(3)“难挥发制易挥发”规律
如浓磷酸与NaBr固体反应:
H3PO4+NaBr NaH2PO4+HBr↑
【典例4】明代《造强水法》记载“绿矾五斤,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硝”即硝酸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绿矾”的成分为FeSO4·7H2O
B.“研细”可在蒸发皿中进行
C.“开坛则药化为水”,“水”的主要成分是硝酸
D.“五金皆成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解析:“绿矾”的成分是FeSO4·7H2O,A项正确;“研细”是将物质进行研磨,应在研钵中进行,不能在蒸发皿中进行研磨,B项错误。“水”能溶解除了黄金之外的五金,说明“水”具有强氧化性,其主要成分是HNO3,C项正确
【典例5】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NaCl(aq)Cl2(g)漂白粉(s)
B.NaCl(aq)NaHCO3(s)Na2CO3(s)
C.NaBr(aq)Br2(aq)I2(aq)
D.Mg(OH)2(s)MgCl2(aq)Mg(s)
答案:选C。
解析:Cl2与石灰乳反应可制得漂白粉,A项错误;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B项错误;由于氧化性Cl2>Br2>I2,则Cl2+2NaBr===2NaCl+Br2,Br2+2NaI===2NaBr+I2,C项正确;电解MgCl2溶液不能得到单质镁,要得到单质镁,需电解熔融态的MgCl2,D项错误。
三、分散系、胶体
(一)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分类
(1)若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可分为9种分散系,如图:
烟属于固气分散系;雾属于液气分散系;
悬浊液属于固液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2)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可用如下直观地表示。
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分子集合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典例1】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C.Y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aCO3+2Fe3++3H2O===2Fe(OH)3(胶体)+3CO2↑+3Ca2+
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 
解析:Z中液体为胶体,胶体粒子可透过滤纸而固体不能,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A项正确;X烧杯中的分散质为氯化铁,而Z烧杯中的分散质是由许多氢氧化铁分子组成的胶粒,分散质不相同,B项错误;FeCl3溶液中存在平衡:Fe3++3H2O Fe(OH)3+3H+,加入CaCO3时发生反应:CaCO3+2H+===CO2↑+Ca2++H2O,从而促进Fe3+水解, Y中总反应离子方程式正确,C项正确;Z中分散系为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项正确。
【典例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
①直径介于1~100 nm的微粒称为胶体。(  )
②胶体、溶液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
③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与胶体。(  )
④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电。(  )
⑤雾和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
⑥用激光笔照射鸡蛋清溶液,侧面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
⑦稀豆浆、硅酸凝胶、氯化铁溶液均属于胶体。(  )
⑧将1 mL 1 mol·L-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若FeCl3完全水解,则制得Fe(OH)3胶体粒子少于0.001NA个。(  )
答案: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二)胶体
1.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_nm。
2.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1)操作图示:
(2)制备过程: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3)化学方程式: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剂状态 气溶胶 雾、云、烟
液溶胶 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
固溶胶 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 粒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很多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4.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丁达尔 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使胶体聚沉的方法:①加入电解质;②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加热(应用: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制豆腐)
电泳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如带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应用:工厂静电除尘)
渗析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现象(应用:除去胶体中的电解质)
辨析
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1)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带电粒子而带有电荷,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2)胶体粒子的直径决定了胶体的性质,如因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3)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4)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5)胶体聚沉属于物理变化,如蛋白质的盐析就属于胶体聚沉现象。但蛋白质的变性不属于胶体的聚沉,此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6)不是所有胶体都有电泳现象,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有电泳现象的胶体是因为胶粒吸附带电的粒子而带电。
【典例3】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并煮沸一段时间,可得到红褐色液体,此液体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光束通过该液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
B.插入石墨电极通直流电后,有一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
C.向该液体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沉淀产生
D.将该液体加热、蒸干、灼烧后,有氧化物生成
答案:选C。
解析: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体,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形成光亮的“通路”,即产生丁达尔效应,A项正确;Fe(OH)3胶体粒子吸附正电荷而带正电,通直流电后,在阴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B项正确;向Fe(OH)3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会发生聚沉现象,C项错误;将Fe(OH)3胶体加热、蒸干、灼烧后,会得到Fe2O3,D项正确。
【典例4】关于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外观上无法区分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B.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C.Fe(OH)3胶体电泳的实验中,阴极附近颜色加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证明Fe(OH)3胶体带正电
D.将碳酸钙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纳米碳酸钙,化学性质没有明显变化
答案:选D
解析: FeCl3溶液呈黄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从外观上可以区分二者,A错误;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纳米材料不是分散系,纳米材料溶于水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B错误;Fe(OH)3胶体电泳的实验中,阴极附近颜色加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证明Fe(OH)3胶体中胶粒带正电,胶体本身呈电中性,C错误;颗粒大小变化了,但构成粒子没有变化,故化学性质没有明显变化,D正确。
1.(2022·广东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汉字居功至伟。随着时代发展,汉字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下列汉字载体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 )
汉字载体
选项 A.兽骨 B.青铜器 C.纸张 D.液晶显示屏
答案:B
解析:A.兽骨,甲骨文的契刻载体之一,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一小部分是羊、猪、鹿的肩胛骨,还有极少部分的牛肋骨,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其它钙盐,故A不符合题意;
B.青铜器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属于合金材料,故B项符合题意;
C.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C不符合题意;
D.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采用液晶为材料的显示器,液晶是一类介于固态和液态间的有机化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2·全国乙卷)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B铅笔芯的成分为二氧化铅 B.碳酸氢钠可做食品膨松剂
C.青铜和黄铜是不同结构的单质铜 D.焰火中红色来源于钠盐灼烧
答案:B
解析: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为石墨,不含二氧化铅,A错误;
B.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能使面团松软,可做食品膨松剂,B正确 ;
C.青铜是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黄铜为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两者均属于混合物,不是铜单质,C错误;
D.钠元素灼烧显黄色,D错误;
故选B。
3.(2022·全国甲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
B.温室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
D.干冰可用在舞台上制造“云雾”
答案:D
解析:A.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与盐酸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两者不能混合使用,A错误;
B.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B错误;
C.棉花、麻来源于植物,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为碳水化合物,但蚕丝来源于动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是碳水化合物,C错误;
D.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形成 “云雾”效果,D正确;
答案选D。
4.(2022·湖南卷)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跨临界直冷制冰
答案:D
解析:A.“石胆能化铁为铜”指的是铁可以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二氧化碳、氨气、氯化钠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晶体经加热后分解生成碳酸钠即纯碱,发生了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 CO2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使用CO2跨临界直冷制冰,将水直接转化为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涉及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选D。
5.(2022·广东卷)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顺利往返、“天宫课堂”如期开讲及“华龙一号”核电海外投产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奥会“飞扬”火炬所用的燃料H2为氧化性气体
B.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C.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并放热的过程仅涉及化学变化
D.核电站反应堆所用轴棒中含有的与互为同位素
答案:D
解析:A.H2作为燃料在反应中被氧化,体现出还原性,故A项说法错误;
B.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项说法错误;
C.乙酸钠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故C项说法错误;
D.与是质子数均为92,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因此二者互为同位素,故D项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叙述正确的是D项。
6.(2022·浙江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可用于制造肥皂和油漆
B. 福尔马林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浸制动物标本
C.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常用的燃料
D. 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A.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虽然较大,但比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多,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
B.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可用于浸制动物标本,B正确;
C.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之一,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清洁燃料,C正确;
D.我国科学家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具有活性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正确;
答案选A。
7.(2022·浙江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B. 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透雾能力强、射程远,可用于道路照明
C. 氧化铝熔点高,常用于制造耐高温材料
D. 用石灰石-石膏法对燃煤烟气进行脱硫,同时可得到石膏
答案:A
解析:
A.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造晶体管、集成电路等,而二氧化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A错误;
B.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可用作透雾能力强的高压钠灯,B正确;
C.耐高温材料应具有高熔点的性质,氧化铝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C正确;
D.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过程中发生反应:CaCO3CaO+CO2↑,SO2+CaCO3=CaSO3+CO2,2CaSO3+O2=2CaSO4,得到了石膏,D正确;
答案选A。
8.(2022·海南卷)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 B. 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Na2CO3
C. 可用食醋除去水垢中的碳酸钙 D. 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营养价值
答案:B
解析:
A.人体缺氟会导致龋齿,因此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A正确;
B.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NaHCO3,B错误;
C.食醋的主要成分为CH3COOH,可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的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因此食醋可除去水垢中的碳酸钙,C正确;
D.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所以合理使用有助于改善食品品质、丰富食品营养成分,不应降低食品本身营养价值,D正确;
答案选B。
9.(2022·海南卷)化学物质在体育领域有广泛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涤纶可作为制作运动服的材料
B. 纤维素可以为运动员提供能量
C. 木糖醇可用作运动饮料的甜味剂
D. “复方氯乙烷气雾剂”可用于运动中急性损伤的镇痛
答案:B
解析:
A.涤纶属于合成纤维,其抗皱性和保形性很好,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弹性恢复能力,可作为制作运动服的材料,A正确;
B.人体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故纤维素不能为运动员提供能量,B错误;
C.木糖醇具有甜味,可用作运动饮料的甜味剂,C正确;
D.氯乙烷具有冷冻麻醉作用,从而使局部产生快速镇痛效果,所以“复方氯乙烷气雾剂”可用于运动中急性损伤的阵痛,D正确;
答案选B。
10.(2022·辽宁卷)北京冬奥会备受世界瞩目。下列说法错误是( )
A. 冰壶主材料花岗岩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 火炬“飞扬”使用的碳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 冬奥会“同心”金属奖牌属于合金材料
D. 短道速滑服使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答案:B
解析:
A.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云母、长石等矿物,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正确;
B.碳纤维指的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错误;
C.金属奖牌属于合金材料,C正确;
D.聚乙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正确;
故答案选B。
11.(2022·河北卷)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 B. 陶瓷主要成分为SiO2和MgO
C. 陶瓷烧制的过程为物理变化 D. 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高
答案:A
解析:
A.陶瓷是良好的绝缘体,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常用于高压变压器的开关外包装和器件,A正确;
B.陶瓷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而不是SiO2和MgO,C错误;
C.陶瓷烧制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由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
D.由于Fe2+、Fe3+和铁的氧化物均有颜色,故陶瓷中含铁量越多,陶瓷的颜色越深,白瓷的白色是因为铁含量较低甚至几乎不含,D错误;
故答案为:A。
12.(2022·山东卷)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 )
A. 金(Au):“虽被火亦未熟"
B. 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
C. 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
D. 石钟乳():“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
答案:C
解析:
A.金“虽被火亦未熟”是指金单质在空气中被火灼烧也不反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与其氧化性无关,A不合题意;
B.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是指CaO+H2O=Ca(OH)2,反应放热,产生大量的水汽,而CaO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B不合题意;
C.石硫黄即S:“能化……银、铜、铁,奇物”是指2Ag+SAg2S、Fe+SFeS、2Cu+SCu2S,反应中S作氧化剂,与其氧化性有关,C符合题意;
D.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是指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其氧化性无关,D不合题意;
故选C。
13.(2022湖北)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 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
C. 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 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
答案:B
解析:
A.明矾净水的原理为:,胶体具有吸附性,可以使泥水变澄清,涉及化学变化,A错误;
B.水和冰的分子式都是H2O,水快速制冰为物理变化,B正确;
C.炖排骨汤时放点醋,可使骨头中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溶解出来,营养值更价高。此外,醋还可以防止食物中的维生素被破坏,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
D.茄子中存在一类叫“酚氧化酶”的物质,它见到氧气之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有色的物质。反应时间越长,颜色越深,D错误;
故选B。
14.(2022江苏)我国为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下列成果研究的物质属于蛋白质的是( )
A. 陶瓷烧制 B. 黑火药 C. 造纸术 D. 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D
解析:
A.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陶瓷烧制研究的物质是硅的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黑火药研究的物质是硫、碳和硝酸钾,B不符合题意;
C.造纸术研究的物质是纤维素,C不符合题意;
D.胰岛素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究的物质是蛋白质,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一、单选题
1.(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从电离的视角看,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
A.A是乙醇,属于有机物,不能电离出OH-,A错误;
B.B是碱式碳酸铜,属于碱式盐,不是碱,B错误;
C.C是氢氧化钙,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属于碱,C正确;
D.NH3不能电离出OH-,不属于碱,D错误;
故答案选C。
2.(2022·安徽蚌埠·高三期末)2021年,我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场光纤量子通信突破500公里量级,创世界纪录,所用的光导纤维属于新型高分子材料
B.我国首台套天然气长输管道国产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成功鉴定验收,天然气属于新能源
C.首次利用CO2和H2人工合成淀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思路
D.“人造太阳”利用核聚变,在1.2亿摄氏度下,成功“燃烧”101秒,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A.光导纤维为二氧化硅,为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新型高分子材料,A错误;
B.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是新型能源,B错误;
C.CO2和H2人工合成淀粉,减少了CO2的排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思路,C正确;
D.化学反应为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原子核不发生变化,所以核聚变不是化学变化,属于核物理范围,D错误;
故选C。
3.(2022·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为完成下列各组实验,所选玻璃仪器和试剂均准确、完整的是(不考虑存放试剂的容器)
实验目的 玻璃仪器 试剂
A 配制1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 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量筒 蒸馏水、NaCl固体
B 制备胶体 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 蒸馏水、饱和FeCl3溶液
C C测定NaOH溶液浓度 烧杯、锥形瓶、胶头滴管、酸式滴定管 待测NaOH溶液、已知浓度的盐酸、甲基橙试剂
D 制备乙酸乙酯 试管、量筒、导管、酒精灯 冰醋酸、无水乙醇、饱和Na2CO3溶液
答案:B
解析:A.缺少玻璃棒,A错误;
B.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再加热之液体呈红褐色制得氢氧化铁胶体,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胶头滴管、酒精灯,B正确;
C.还缺少碱式滴定管或移液管,C错误;
D.乙酸乙酯的制备需要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D错误;
故选B。
4.(2022·河南·高三开学考试)化学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消水可燃”,这里的“消水”指的是石油
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
C.《广阳杂记》中“川东盐井,且有火井,以助煎熬,其火无灰”,“其火无灰”发生了化学变化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的能量低于水,冰转化为水属于吸热反应
答案:D
解析:A.“消水可燃”中消水为可以燃烧的液体,这里消水指的是石油,A正确;
B.以水二升渍,“渍”是浸取,绞取汁,“绞”是过滤,B正确;
C.“其火无灰”是指燃烧充分,燃烧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
D.冰转化为水,属于熔化,为吸热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D错误;
故答案选D。
5.(2020·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答案:D
解析:该转化关系涉及的化学反应依次为:、、、,各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为: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因此,本题选D。
6.(2022·广东·高三开学考试)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下列有关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洪涝过后用明矾处理较浑浊的天然水 明矾有净水和杀菌作用
B 用75%酒精溶液对环境消毒 乙醇具有强氧化性
C 用大米生产米酒 淀粉→葡萄糖→酒精
D 用葡萄糖制镜 葡萄糖具有氧化性
答案:C
解析:A.用明矾处理浑浊的水,是因其溶于水后形成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但明矾不能杀菌,A错误;
B.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不是利用其氧化性,B错误;
C.一定条件下,淀粉能够水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发酵生成酒精,C正确;
D.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时表现还原性,D错误;
故选C。
7.(2022·江西·模拟预测)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本草图经》有“白矾多入药用”,其白矾是[KAl(SO4)2·12H2O],具有杀菌、消毒之功效
B.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不包含有化学变化过程
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火力用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成粉”中的“粉”为CaO
D.古代烧制的“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答案:D
解析:A.明矾只能作净水剂,不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A项错误;
B.火是物质燃烧时所表现出来的发热、发光的现象,是包含了化学变化过程,B项错误;
C.CaCO3煅烧后生成CaO,经久置于空气中最终变为CaCO3,C项错误;
D.陶瓷为传统的硅酸盐材料,D项正确;
故答案选D。
8.(2022·青海·海东市第一中学二模)下列关于文献记载、古诗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B.《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CuSO4溶液
C.“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不是焰色反应
答案:A
解析:A.“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说由于瀑布飞泻,水汽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香炉峰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由此可见这个“烟”实际上是水产生的雾气,A错误;
B.“胆水”是指CuSO4溶液,“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指的是铁与硫酸铜发生的置换反应,置换出了铜单质,B正确;
C.植物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正确;
D.诗中“烟花”的意思是“柳絮如烟、繁花似锦”,和焰色反应无关,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A。
9.(2022·广东·珠海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磺化、硝化、风化、钝化都是化学变化
B.甘油不是油,纯碱不是碱,干冰不是冰
C.水煤气、裂解气、焦炉气、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D.蒸馏、干馏、常压分馏、减压分馏,都是物理变化
答案:D
解析:A.磺化、硝化、风化、钝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故均是化学变化,A正确;
B.甘油是丙三醇,故不是油,纯碱是碳酸钠,故是盐不是碱,干冰是二氧化碳,故不是冰,故B正确;
C.水煤气是CO和H2的混合物;裂解气是乙烯、丙烯等混合物;焦炉气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氢气(55%~60%)和甲烷(23%~27%),另外还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5%~8%),是混合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其他杂质,是混合物,故C正确;
D.蒸馏、常压分馏、减压分馏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都是物理变化,而煤的干馏有新物质生成,故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D
10.(2022·陕西·西安高级中学一模)磷酸(H3PO4)、亚磷酸(H3PO3)和次磷酸(H3PO2)都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已知:1 mol磷酸、亚磷酸、次磷酸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 mol、2 mol、1 mol。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磷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2种盐
B.NaH2PO4、NaH2PO3、NaH2PO2都是酸式盐
C.H3PO4是三元酸、H3PO3是二元酸、H3PO2是一元酸
D.H3PO3是三元酸,又是还原性酸
答案:C
解析:1 mol磷酸、亚磷酸、次磷酸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 mol、2 mol、1 mol,说明磷酸是三元酸、亚磷酸是二元酸、次磷酸是一元酸。
A.磷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Na3PO4、Na2HPO4、NaH2PO4,共3种盐,故A错误;
B.磷酸是三元酸、亚磷酸是二元酸、次磷酸是一元酸,NaH2PO4、NaH2PO3是酸式盐,NaH2PO2是正盐,故B错误;
C.H3PO4是三元酸、H3PO3是二元酸、H3PO2是一元酸,故C正确;
D.H3PO3是二元酸,P显+3价,所以H3PO3是还原性酸,故D错误;
选C。
二、填空题
1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图中M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
(2)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该反应能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利用图中氢氧化钙能与_______反应的性质,可以解释“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就变硬了”的现象。
(4)利用图中④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中,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酸(2)放出(3)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Ca(OH)2+Na2CO3 =CaCO3↓+2NaOH
解析:氢氧化钙为碱,具有碱的通性,能与酸、盐、酸碱指示剂、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1)根据分析,M的物质类别是酸;
(2)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放热反应,故放出热量;
(3)氢氧化钙能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钙,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就变硬了,利用的是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
(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Na2CO3 =CaCO3↓+2NaOH。
1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分类法在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下列物质:①Cl2、②NaOH溶液、③Cu、④冰水混合物、⑤Na2CO3 10H2O、⑥稀硫酸、⑦CO2、⑧镁铝合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_。
(2)能导电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3)实验室中制取少量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Cl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OH=NaCl+NaClO+H2O,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标准状况下,11.2L的Cl2含有的原子数为_______。
答案:(1) ①③④⑤⑦ ④⑦
(2) ②③④⑥⑧ ④⑤
(3)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4) 1:1 NA
解析:(1)①Cl2不能导电,是单质,属于纯净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②NaOH溶液能导电,是混合物,③Cu是金属单质,属于纯净物,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④冰水混合物是氧化物,为纯净物,能导电,属于电解质,⑤Na2CO3 10H2O是纯净物,不能导电,溶于水导电,属于电解质,⑥稀硫酸能导电,是电解质溶液,为混合物,⑦CO2不能导电,属于纯净物,为非电解质,⑧镁铝合金能导电,属于混合物,
属于纯净物的有:①Cl2、③Cu、④冰水混合物、⑤Na2CO3 10H2O、⑦CO2,属于氧化物的是:④冰水混合物、⑦CO2,故答案为:①③④⑤⑦;④⑦;
(2)能导电的物质有:②NaOH溶液、③Cu、④冰水混合物、⑥稀硫酸、⑧镁铝合金,属于电解质的有:④冰水混合物、⑤Na2CO3 10H2O,故答案为:②③④⑥⑧;④⑤;
(3)实验室中制取少量Fe(OH)3胶体是利用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到红褐色得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故答案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4)已知Cl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OH═NaCl+NaClO+H2O,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氯气,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标准状况下,11.2L的Cl2物质的量为,含有的原子数=0.5mol×2×NA/mol=NA,故答案为:1:1;NA。
1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FeCl3是黑棕色晶体,主要用于金属蚀刻,污水处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物质的分类方法,FeCl3 应属于 __________(填序号)
①酸 ②氯化物 ③混合物 ④盐 ⑤化合物 ⑥电解质 ⑦易溶于水物质
(2)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继续煮沸可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可处理污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在实验中没有使用蒸馏水,而是用自来水,结果生成了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其中Cu(OH)2·CuCO3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请写出Cu(OH)2·2Cu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 H3PO2+NaOH(过 量)=NaH2PO2+H2O。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H3PO2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反应(选填“化合”、 “分解”、“置换”或“复分解”)。该反应_______ (选填“属 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②H3PO2属于_______ (选填“一”、“二”或“三”)元酸。NaH2PO2属于_______ (选填“正盐”或“酸式盐”)。
答案:(1)②④⑤⑥⑦
(2) FeCl3+3H2OFe (OH)3 (胶体) +3HCl 发生了聚沉
(3) 纯净物 Cu(OH)2·2CuCO3+6HCl=3CuCl2+2CO2↑+4H2O
(4) +1 复分解 不属于 一 正盐
解析:(1)①氯化铁电离出的阳离子是铁离子,属于盐,不是酸,①错误;
②氯化铁由铁和氯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氯化物,②正确;
③氯化铁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是混合物,③错误;
④氯化铁在水溶液中可以电离出铁离子和氯离子,故其属于盐,④正确;
⑤氯化铁由铁和氯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⑤正确;
⑥氯化铁溶于水电离出阴阳离子,属于电解质,⑥正确;
⑦氯化铁易溶于水,属于易溶物,⑦正确;
答案②④⑤⑥⑦;
(2)由题意可知FeCl3滴加到水中生成氢氧化铁,方程式为:FeCl3+3H2OFe (OH)3 (胶体) +3HCl;该过程中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而自来水中含有盐,可以使胶体聚沉,形成沉淀,故原因是:发生了聚沉;
(3)Cu(OH)2·CuCO3是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Cu(OH)2·2Cu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Cu(OH)2·2CuCO3+6HCl=3CuCl2+2CO2↑+4H2O;
(4)①因为H3PO2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磷元素的化合价是+1;H3PO2+NaOH(过量)=NaH2PO2+H2O为酸碱中和反应,则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复分解反应,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
②由H3PO2+NaOH(过量)=NaH2PO2+H2O可以得出H3PO2属于一元酸,NaH2PO2属于正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原卷版)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2.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3.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
4.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
5.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举例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与物质的组成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物质: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3)元素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辨析
(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同素异形体的解读
(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
原子个数不同 如O2和O3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辨析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
②由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和D2、H2O和D2O,由12C和13C组成的石墨也是纯净物。
③冰水混合物、结晶水合物(如CuSO4·5H2O)属于纯净物而不是混合物;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属于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典例1】古“丝绸之路”我国商人运出的货物有:①丝绸,②茶叶,③白糖,④瓷器,⑤纸张,⑥植物油,⑦明矾,⑧金、银、铜器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⑦、⑧的主要成分都属于盐类
B.①、③、⑤、⑥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①、②、⑤、⑥的主要成分都属于蛋白质
D.①、②、③、⑤、⑥的主要成分都属于有机物
【典例2】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物质组成成分的判断及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①“天宫二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
②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  )
③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  )
④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断
①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②用于环境消毒的漂白粉是混合物。(  )
③花生油和汽油的主要成分都是烃的混合物。(  )
④冰水共存物为纯净物。(  )
⑤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均属于混合物。(  )
⑥纤维素、合成纤维、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
【典例3】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珍藏了大量文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铁可作故宫红色外墙的涂料
B.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其材质属于合金
C.孩儿枕是北宋的定窑白瓷,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D.《清明上河图》是在生丝织成的绢上作画,绢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二)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树状分类法——从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分类
(1)树状分类法
(2)酸、碱、盐的含义
酸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但能电离出H+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是一种盐
碱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
盐 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 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
(3)无机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应用
辨析
有关氧化物的易错点
①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CO是不成盐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
④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⑤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典例4】下列各物质所属类别的判断均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混合物 碱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液氨 苛性钠 胆矾 氧化铁 二氧化碳
B 纯盐酸 烧碱 食盐 氧化钠 二氧化氮
C “84”消毒液 纯碱 石灰石 氨 水
D 聚乙烯塑料 熟石灰 苏打 生石灰 二氧化硫
【典例5】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形成的六角型蜂巢状的二维碳纳米材料,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以石墨材料为主要成分的非常疏松的泡沫陶瓷用作航天飞机表层的防热瓦。下列关于石墨和石墨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素异形体
B.石墨烯能导电,其中的碳原子间是以共价键相结合
C.石墨中碳碳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D.石墨成为航天飞机防热瓦的泡沫陶瓷主要成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石墨熔点很高
【典例6】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正确理解物质的分类标准
①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②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
③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  )
④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均属于酸式盐。(  )
⑤已知NaH2PO2是正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则H3PO2属于一元弱酸。(  )
二、物质的性质、变化及转化关系
(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2.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三馏 蒸馏、分馏 干馏
四色 焰色反应 显色反应、颜色反应、指示剂变色反应
五解 潮解 分解、电解、水解、裂解
十五化 熔化、汽化、 液化、升华 氧化、风化、炭化、钝化、催化、皂化、歧化、硝化、酯化、裂化、油脂的硬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从宏观上判断 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
从微观上判断 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
【典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核裂变、核聚变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  )
(2)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
(3)分馏、蒸馏、蒸发、萃取、分液、过滤都属于物理变化。(  )
(4)加热NH4Cl晶体,固体从试管底部移动到上部属于物理变化。(  )
(5)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
(6)向蛋白质溶液中滴加Na2SO4浓溶液产生沉淀属于化学变化。(  )
(7)Na2CO3·10H2O的风化属于化学变化,NaOH的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
(8)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活性炭褪色是化学变化。(  )
(9)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  )
(10)用铂丝蘸取Na2SO4、Na2CO3、NaCl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
(11)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
(12)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典例2】某科研人员提出:HCHO与O2在羟基磷灰石(HAP)表面催化氧化生成CO2和H2O。该历程示意图如下(图中只画出了HAP的部分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HAP高效去除居室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B.在反应示意图中,有C—H键的断裂和C===O键的形成
C.根据图示信息,CO2分子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O2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发生了变化
【典例3 】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碳中和是指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
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
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
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
D.研发催化剂将还原为甲醇
(二)物质之间的转化与转化规律
1.化学反应的分类
2.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和盐的转化关系
①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
如:NaNa2ONaOHNa2SO4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金属有Na、K、Ca、Ba等,但Mg、Fe、Al、Cu等不符合上述转化。
②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
如:SSO2H2SO3Na2SO3
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常见非金属有C、S、P等,但N、Si等不符合上述转化。
(2)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间的转化关系
H2S S,②SO2SO3―→H2S④O4
写出上述关系中标号的化学方程式:
①2H2S+O2===2S↓+2H2O;
②2H2S+SO2===3S↓+2H2O;
③2SO2+O22SO3;
④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辨析
物质间转化的5个常见易错点
①S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而是生成SO2。
②Al2O3、SiO2、Fe2O3与H2O不反应,不能直接转化为Al(OH)3、H2SiO3、Fe(OH)3。
③NH3催化氧化不能直接生成NO2。
④Fe与Cl2反应不能直接生成FeCl2。
⑤Fe与H+、Cu2+、S、I2反应不能直接生成Fe3+。
3.常见物质的转化规律
(1)“强制弱”规律
分类 实例 离子方程式
酸 CH3COONa+HCl CH3COO-+H+===CH3COOH
碱 FeCl3+NaOH Fe3++3OH-===Fe(OH)3↓
氧化剂 Cl2+KI Cl2+2I-===I2+2Cl-
还原剂 Fe+CuSO4 Cu2++Fe===Cu+Fe2+
(2)“易溶制难溶”规律
如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Ba2++SO===BaSO4↓。
(3)“难挥发制易挥发”规律
如浓磷酸与NaBr固体反应:
H3PO4+NaBr NaH2PO4+HBr↑
【典例4】明代《造强水法》记载“绿矾五斤,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硝”即硝酸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绿矾”的成分为FeSO4·7H2O
B.“研细”可在蒸发皿中进行
C.“开坛则药化为水”,“水”的主要成分是硝酸
D.“五金皆成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典例5】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NaCl(aq)Cl2(g)漂白粉(s)
B.NaCl(aq)NaHCO3(s)Na2CO3(s)
C.NaBr(aq)Br2(aq)I2(aq)
D.Mg(OH)2(s)MgCl2(aq)Mg(s)
三、分散系、胶体
(一)分散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分类
(1)若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类,可分为9种分散系,如图:
烟属于固气分散系;雾属于液气分散系;
悬浊液属于固液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2)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可用如下直观地表示。
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分子集合体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性质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或沉淀
【典例1】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C.Y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aCO3+2Fe3++3H2O===2Fe(OH)3(胶体)+3CO2↑+3Ca2+
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典例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
①直径介于1~100 nm的微粒称为胶体。(  )
②胶体、溶液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
③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与胶体。(  )
④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电。(  )
⑤雾和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
⑥用激光笔照射鸡蛋清溶液,侧面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
⑦稀豆浆、硅酸凝胶、氯化铁溶液均属于胶体。(  )
⑧将1 mL 1 mol·L-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若FeCl3完全水解,则制得Fe(OH)3胶体粒子少于0.001NA个。(  )
(二)胶体
1.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_nm。
2.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1)操作图示:
(2)制备过程: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3)化学方程式: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剂状态 气溶胶 雾、云、烟
液溶胶 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
固溶胶 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 粒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很多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4.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丁达尔 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使胶体聚沉的方法:①加入电解质;②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加热(应用: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制豆腐)
电泳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如带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应用:工厂静电除尘)
渗析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现象(应用:除去胶体中的电解质)
辨析
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1)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带电粒子而带有电荷,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2)胶体粒子的直径决定了胶体的性质,如因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3)丁达尔效应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4)胶体不带电,胶体中的胶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粒子而使胶粒带电荷,但整个分散系仍呈电中性。
(5)胶体聚沉属于物理变化,如蛋白质的盐析就属于胶体聚沉现象。但蛋白质的变性不属于胶体的聚沉,此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6)不是所有胶体都有电泳现象,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有电泳现象的胶体是因为胶粒吸附带电的粒子而带电。
【典例3】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并煮沸一段时间,可得到红褐色液体,此液体不具有的性质是(  )
A.光束通过该液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
B.插入石墨电极通直流电后,有一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
C.向该液体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无沉淀产生
D.将该液体加热、蒸干、灼烧后,有氧化物生成
【典例4】关于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外观上无法区分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B.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1~100 nm之间,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C.Fe(OH)3胶体电泳的实验中,阴极附近颜色加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证明Fe(OH)3胶体带正电
D.将碳酸钙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纳米碳酸钙,化学性质没有明显变化
1.(2022·广东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汉字居功至伟。随着时代发展,汉字被不断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下列汉字载体主要由合金材料制成的是( )
汉字载体
选项 A.兽骨 B.青铜器 C.纸张 D.液晶显示屏
2.(2022·全国乙卷)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B铅笔芯的成分为二氧化铅 B.碳酸氢钠可做食品膨松剂
C.青铜和黄铜是不同结构的单质铜 D.焰火中红色来源于钠盐灼烧
3.(2022·全国甲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
B.温室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
D.干冰可用在舞台上制造“云雾”
4.(2022·湖南卷)化学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列叙述中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石胆能化铁为铜”
B.利用“侯氏联合制碱法”制备纯碱
C.科学家成功将转化为淀粉或葡萄糖
D.北京冬奥会场馆使用跨临界直冷制冰
5.(2022·广东卷)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顺利往返、“天宫课堂”如期开讲及“华龙一号”核电海外投产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奥会“飞扬”火炬所用的燃料H2为氧化性气体
B.飞船返回舱表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
C.乙酸钠过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并放热的过程仅涉及化学变化
D.核电站反应堆所用轴棒中含有的与互为同位素
6.(2022·浙江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油脂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可用于制造肥皂和油漆
B. 福尔马林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浸制动物标本
C.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常用的燃料
D. 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7.(2022·浙江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B. 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透雾能力强、射程远,可用于道路照明
C. 氧化铝熔点高,常用于制造耐高温材料
D. 用石灰石-石膏法对燃煤烟气进行脱硫,同时可得到石膏
8.(2022·海南卷)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 B. 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Na2CO3
C. 可用食醋除去水垢中的碳酸钙 D. 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应降低食品本身营养价值
9.(2022·海南卷)化学物质在体育领域有广泛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涤纶可作为制作运动服的材料
B. 纤维素可以为运动员提供能量
C. 木糖醇可用作运动饮料的甜味剂
D. “复方氯乙烷气雾剂”可用于运动中急性损伤的镇痛
10.(2022·辽宁卷)北京冬奥会备受世界瞩目。下列说法错误是( )
A. 冰壶主材料花岗岩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 火炬“飞扬”使用的碳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 冬奥会“同心”金属奖牌属于合金材料
D. 短道速滑服使用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11.(2022·河北卷)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 B. 陶瓷主要成分为SiO2和MgO
C. 陶瓷烧制的过程为物理变化 D. 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高
12.(2022·山东卷)古医典富载化学知识,下述之物见其氧化性者为( )
A. 金(Au):“虽被火亦未熟"
B. 石灰(CaO):“以水沃之,即热蒸而解”
C. 石硫黄(S):“能化……银、铜、铁,奇物”
D. 石钟乳(CaCO3):“色黄,以苦酒(醋)洗刷则白”
13.(2022湖北)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 B. 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
C. 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 D. 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
14.(2022江苏)我国为人类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下列成果研究的物质属于蛋白质的是( )
A. 陶瓷烧制 B. 黑火药 C. 造纸术 D. 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一、单选题
1.(2022·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从电离的视角看,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
A. B. C. D.
2.(2022·安徽蚌埠·高三期末)2021年,我国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现场光纤量子通信突破500公里量级,创世界纪录,所用的光导纤维属于新型高分子材料
B.我国首台套天然气长输管道国产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成功鉴定验收,天然气属于新能源
C.首次利用CO2和H2人工合成淀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新思路
D.“人造太阳”利用核聚变,在1.2亿摄氏度下,成功“燃烧”101秒,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3.(2022·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为完成下列各组实验,所选玻璃仪器和试剂均准确、完整的是(不考虑存放试剂的容器)( )
实验目的 玻璃仪器 试剂
A 配制1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 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量筒 蒸馏水、NaCl固体
B 制备胶体 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 蒸馏水、饱和FeCl3溶液
C C测定NaOH溶液浓度 烧杯、锥形瓶、胶头滴管、酸式滴定管 待测NaOH溶液、已知浓度的盐酸、甲基橙试剂
D 制备乙酸乙酯 试管、量筒、导管、酒精灯 冰醋酸、无水乙醇、饱和Na2CO3溶液
4.(2022·河南·高三开学考试)化学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
A.《汉书》中“高奴县有消水可燃”,这里的“消水”指的是石油
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
C.《广阳杂记》中“川东盐井,且有火井,以助煎熬,其火无灰”,“其火无灰”发生了化学变化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的能量低于水,冰转化为水属于吸热反应
5.(2020·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6.(2022·广东·高三开学考试)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下列有关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洪涝过后用明矾处理较浑浊的天然水 明矾有净水和杀菌作用
B 用75%酒精溶液对环境消毒 乙醇具有强氧化性
C 用大米生产米酒 淀粉→葡萄糖→酒精
D 用葡萄糖制镜 葡萄糖具有氧化性
7.(2022·江西·模拟预测)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本草图经》有“白矾多入药用”,其白矾是[KAl(SO4)2·12H2O],具有杀菌、消毒之功效
B.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不包含有化学变化过程
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火力用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成粉”中的“粉”为CaO
D.古代烧制的“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8.(2022·青海·海东市第一中学二模)下列关于文献记载、古诗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B.《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CuSO4溶液
C.“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不是焰色反应
9.(2022·广东·珠海市第一中学模拟预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磺化、硝化、风化、钝化都是化学变化
B.甘油不是油,纯碱不是碱,干冰不是冰
C.水煤气、裂解气、焦炉气、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D.蒸馏、干馏、常压分馏、减压分馏,都是物理变化
10.(2022·陕西·西安高级中学一模)磷酸(H3PO4)、亚磷酸(H3PO3)和次磷酸(H3PO2)都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已知:1 mol磷酸、亚磷酸、次磷酸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3 mol、2 mol、1 mol。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磷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2种盐
B.NaH2PO4、NaH2PO3、NaH2PO2都是酸式盐
C.H3PO4是三元酸、H3PO3是二元酸、H3PO2是一元酸
D.H3PO3是三元酸,又是还原性酸
二、填空题
11.(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所示),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图中M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
(2)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该反应能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利用图中氢氧化钙能与_______反应的性质,可以解释“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就变硬了”的现象。
(4)利用图中④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中,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2.(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分类法在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下列物质:①Cl2、②NaOH溶液、③Cu、④冰水混合物、⑤Na2CO3 10H2O、⑥稀硫酸、⑦CO2、⑧镁铝合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_。
(2)能导电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3)实验室中制取少量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Cl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OH=NaCl+NaClO+H2O,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标准状况下,11.2L的Cl2含有的原子数为_______。
1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FeCl3是黑棕色晶体,主要用于金属蚀刻,污水处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物质的分类方法,FeCl3 应属于 __________(填序号)
①酸 ②氯化物 ③混合物 ④盐 ⑤化合物 ⑥电解质 ⑦易溶于水物质
(2)将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继续煮沸可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可处理污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在实验中没有使用蒸馏水,而是用自来水,结果生成了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其中Cu(OH)2·CuCO3属于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请写出Cu(OH)2·2Cu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 H3PO2+NaOH(过 量)=NaH2PO2+H2O。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H3PO2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反应(选填“化合”、 “分解”、“置换”或“复分解”)。该反应_______ (选填“属 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②H3PO2属于_______ (选填“一”、“二”或“三”)元酸。NaH2PO2属于_______ (选填“正盐”或“酸式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