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2、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由一幅美丽的大海图片,引起学生的思考海水的成分,从而引出溶液的课题。二、新知探究(一)溶液概念及形成1.探究实验1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学生思考现象和原因。教师:固体溶质的溶解时微观分析,物质做无规则运动引起蔗糖分散在水中。引出溶液的概念。(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3)组成: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2.探究实验2观察水与碘,水与高锰酸钾,汽油与碘,汽油与高锰酸钾混合时发生的现象,完成下列表。溶质 溶剂 现象碘 水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 汽油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探究实验3在盛有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支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问题:实验指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那么溶质可以是气体吗?你能举例说明吗?根据实验分析得出结论:(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2)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探究实验4将三个烧杯盛等量冷水,用温度计测量冷水的温度,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搅拌,待固体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三种溶液的温度。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等大多物质 NH4NO3 NaOHH2SO4溶解前后温度变化情况 温度基本不变 温度降低 温度升高归纳结论 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乳化现象1.探究实验5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4~5滴洗涤剂。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把两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的内壁是否干净。2.从实验现象引出乳化现象的概念。3.拓展视野:生活小常识,用洗涤剂去油污。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直至过量的全过程中,下列转变关系正确的是( )A. 溶液 乳浊液 溶液 B. 溶液 悬溶液 乳浊液 C. 悬溶液 乳浊液 溶液 D. 溶液 悬浊液 溶液2、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 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 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 D. 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一定相同3、下列可作为溶质的是( )A、 气体 B、液体 C、固体 D、都可以4、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 )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结论: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三、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