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加快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2加快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6.3.2加快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一、单选题
1.陆地狭小、资源短缺的浙江,拥有的海岛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的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因此,开发利用海洋能源有利于浙江(  )
①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③因地制宜,海陆互补
④增加资源总量,扩大海域面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
A.资源分布地区不均衡的问题 B.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问题
C.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D.资源科学利用不够的问题
3.目前我国开发的海洋资源,主要是开发(  )
A.生物资源 B.化学资源 C.滨海砂矿 D.油气资源
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划定“耕地红线”(见下图)的行为(  )
A.说明我国耕地总量丰富
B.说明我国在资源利用上各展所长、优势互补
C.反映我国存在耕地资源问题
D.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经济的发展
5.“水是万物之源”,下列你认为体现了保护水资源的做法的有(  )
①农田灌溉为滴灌 ②重复循环用水,用洗脸水来冲厕所
③节约用水 ④随手关水龙头 ⑤农田灌溉为漫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6.“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嘉兴创建海绵城市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B.努力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发展
C.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D.实现城市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
7.下列符合“问题——对策”模式来解决我国发展中问题的是(  )
①资源分布不均衡——跨区域调配
②我国三大经济带各具特色——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③资源总量丰富——西部大开发
④环境污染严重——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南水北调工程连接的四大流域是(  )
A.长江、黄河、海河、辽河 B.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C.长江、珠江、辽河、黄河 D.长江、黄河、淮河、金沙江
9.下列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危机
B.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人口过度增长,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10.读表,该资料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
自然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
总量居世界位次 3 4 6 6
人均量与世界平均量比值
A.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大 B.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C.总量贫乏,人均占有量大 D.总量贫乏,人均占有量不足
11.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目前已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该工程的任务之一是评估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它对我国解决资源问题的意义在于(  )
A.改变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状 B.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
C.用月球资源完全替代地球资源 D.扩展资源的开发利用
12. 针对下图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  )
①降低生产对资源的消耗
②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③扩展自然资源开发范围
④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下列有关海洋利用与保护描述错误的是(  )
A.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B.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
C.目前我国部分海域出现海水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枯竭等灾害
D.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
14.右图漫画《姜太公钓鱼新编》启示我们(  )
A.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矛盾的,必须先保护环境
B.我国的水资源严重缺乏,必须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C.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可知,有利于开源,缓解资源短短缺问题,但不会增加资源总量,故④说法有误。
开发风能等新能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浙江利用沿海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发海洋能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故①②③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应对我国资源短缺的措施,属于容易题
2.【答案】A
【解析】【分析】对资源短缺的地区来说,资源的合理开发、调配,对平衡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缓解区域自然资源短缺起到重大作用。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其中,很多自然资源 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很低。 而且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对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3.【答案】A
【解析】【分析】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有2万多种,其中鱼类30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种,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海产,目前人类开发海洋资源,主要是开发海洋的生物资源,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海洋资源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可供食用或药用的生物资源
②海洋矿产资源: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资源;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含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水资源:通过海水淡化等技术,把海水变成可淡水供人类使用,且数量巨大,用之不竭。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中“耕地红线”可知,我国耕地资源短缺,故C符合题意。
A说法错误,B题意没有体现,耕地红线的划定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资源的问题,属于容易题。
5.【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保护水资源措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田漫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所以⑤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措施的理解。
6.【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海绵城市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海绵城市的理解。
7.【答案】B
【解析】【分析】符合”问题——对策 模式来解决我国发展中问题的是①资源分布不均衡——跨区域调配、 ②我国三大经济带各具特色——因地制宜、优势互补、④环境污染严重——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 ;故选B。
【点评】考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 解决措施。
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南水北调工程沟通的水系,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通水后,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联结起来。有利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现状。
【点评】掌握南水北调的相关知识。
9.【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过多增长会造成资源危机,导致环境质量下降,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所以ABC表述正确,D表述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理解。
10.【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的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故选:B.
【点评】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1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嫦娥工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嫦娥工程”对我国解决资源问题的意义在于扩展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D符合题意;AB与“嫦娥工程”无关;C表述错误,月球资源并不能完全替代地球资源。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嫦娥工程”的理解。
1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世界部分矿产资源将在不远的将来出现资源枯竭,针对该图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①降低生产对资源的消耗,尽量节约利用资源;③扩展自然资源开发范围,积极研究替代品。①③正确。②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解决不了资源短缺问题;④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短缺关系不大。
B项①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资源问题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知道为了缓解区域资源短缺问题,除了进行跨区域调配工程外,还可以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采取有效措施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等。
13.【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海洋利用与保护状况。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海洋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但目前我国部分海域出现海水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生物资源枯竭等灾害,但不是目前我国经济的支柱。
【点评】我国海洋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储量达22亿吨,天然气储量达480亿立方米,而且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但我国海洋资源开发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海洋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加剧、近海渔业资源衰竭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废水污染、石油污染物、赤潮灾害等。需进行综合管理,依法管理,防止污染,科学利用。
14.【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等考点的理解。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人类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不少地区水质污染日渐突出,影响体健康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故选择D.
【点评】掌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选择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