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 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元素的分类与分布的基础上,了解世间万物皆为元素所构成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重要性,认识到万物由元素构成,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组成物质的元素》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元素的种类和分布。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同位素内容之后,对物质组成的进一步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表示元素的符号》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元素”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在学习第二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时,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时,知道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初步了解元素概念;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也知道,人体缺少某些元素(如钙、铁、碘等),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从年龄上看,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知道元素的定义、元素的简单分类; (2)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掌握单质、化合物、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概念; (2)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思想。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教法: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学法: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幻灯片:氧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金属铁和非金属硫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了。经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原子的结构,也了解了什么是同位素。提到了一个叫做元素的概念,谁还记得呢?来,请同学回答一下。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就是元素。同学们再回忆一下,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讲到了水的电解,那么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好的,我们把书翻到P49,正式进入新课:《组成物质的元素》 板书:组成物质的元素 同学回答: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 学生能回答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预习过的同学能回答出是由氢氧元素构成。 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顺利引进新课内容。 从上节课的内容中找突破口,问大家最平常的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回答完后对学生适当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7分钟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内容一:观察模型 投影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两个模型,发现有什么相同点? 对,这就是所谓的物质由元素构成,物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由无数个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但所有的碳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碳元素;所有的氧原子都归为同一类,即氧元素。现在大家都明白水是由是什么组成了么? 同学回答,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水是由氢氧元素构成。 跟着老师的节奏,结合书本,学生能够更好地归纳和总结。 1、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加深学生对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印象。 2、对于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部分(模型和书本)避免学生理解错误。 26-28 分钟实验探究现象分析 内容二:现象分析 1、归纳完这些之后,我们可能对于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点的模糊,现在给你们3分钟时间,大致写下你所了解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走下讲台四处看学生作答情况) 2、现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前后讨论一下,将自己的答案与其他人对照总结,然后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等下我提问。 3、现在请这位同学来说一下你认为元素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好的,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学生们认真思考并填写,填写时发现还有很多困惑之处。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选取代表。 3、学生回答讨论后的结果 1、通过填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薄弱情况后可进行更针对性的教学。 2、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教学结合,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相结合,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易错点,并加深印象。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内容一: 1、好,做完了上面的练习,我想大家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么几个问题。 小组讨论一下,给大家4分钟时间,刚刚我们已经找出了CO和CO2之间的相同点,那有什么不同呢? 那再比较比较氧气、氢气、氮气的分子结构的相同点以及比较二氧化碳、水、甲醛的分子结构的相同点,等下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 3、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现在所学内容。 板书: 来,我们做两道题目巩固一下。给大家2分钟时间思考一下 对答案 3、拿出金属铁和非金属硫 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物质,左边的是金属铁,右边的是非金属硫。请思考一下,这两个物体之间有什么不同点?给大家半分钟时间。 板书:元素分类。 1、学生回答 请学生回答: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即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3、学生回答,有金属光泽 引入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总结问题能力。 巩固知识。 引入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概念,导出元素分类。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内容二: 1、放出元素地壳和人体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图。 同学们你们看这幅图,可以发现什么呢? 没错,我们可以发现地壳中分布最多的是氧,其次是铁,而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给大家4分钟时间阅读P51的内容,然后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完成随堂训练中的内容。 (走下讲台看学生阅读和完成训练情况) 介绍海洋中元素的元素组成和放射性元素,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学生回答:分布不均。 同学们认真阅读书本,并完成相应内容。 引出元素的分布,并由此介绍运用此种表格的好处,介绍海洋元素与放射性元素。课堂小结 拓展思考 同学们,对照板书,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除了老师刚才总结的知识,同学们还学到了别的吗,好好想一想哦。 没有写板书的同学现在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一下。 根据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比较完整,比较系统地复述本堂课学到的知识。 积极思考有没有学到拓展性的东西。 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适时地让学生做笔记,可以增强学生在课下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提高。 3、结合传统教学由老师总结,学生做笔记和学生自行总结两种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获得很好的反馈信息。 4、锻炼了学生自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5分钟课堂练习 巩固知识 将随堂训练剩下的内容完成,给大家5分钟时间 好,现在对一下答案。 认真做练习题。 巩固知识 5分钟作业布置 游刃有余 1、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2.4相关练习 2、拓展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害物质, 请大家在课后去寻找一下在身边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 在家校联系本上记录作业。 1、巩固书面知识。 2、锻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1-2分钟【作业】1、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2.4相关练习2、拓展思考: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害物质, 请大家在课后去寻找一下在身边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