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7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3节 几种重要的盐 教案

资源简介

“化学肥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化肥的名称、分类及作用
(2)比较化肥和农家肥的优缺点
(3)了解常见化肥的鉴别方法,学会铵态氮肥(NH4+)的检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文本阅读、比较讨论,能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2)实验探究铵态氮肥(NH4+)的检验。
(3)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说明、解释简单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引导科学种田;通过分析化学肥料使用的利弊,增进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化肥的分类、作用
(2)铵态氮肥(NH4+)的检验
【教学难点】常见化肥的区分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二、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其中的“肥”具体指什么?
【辨 析】“肥料”、“化学肥料”等基本概念。
【设计意图】创设实际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化学肥料”;同时辨析“肥料”、“化学肥料”等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课 件】明确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57“化学肥料”,自主归纳:化学肥料的种类及其分类依据。
2、完成教材P57“交流讨论”栏目:第2小题。
【师生互动】
1、化肥的种类、分类依据:根据化学肥料中所含营养元素,化肥可分为:氮肥(含N)、磷肥(含P)、钾肥(含K)、复合肥(含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等。这些化肥中大部分是盐类物质。
2、第2小题答案:略
【设计意图】这部分学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师首先明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主归纳并尝试解决相关习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点评、校正学生答案,亦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 渡】不同种类的化肥,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
(一)氮肥:
(1)氮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2)植物缺氮元素表现出来的症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3)拓展:生物固氮、自然固氮、人工固氮等概念
【情景素材】植株缺氮的图片、谚语“雷雨发庄稼”、合成氨工业
(二)磷肥
(1)磷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加抗寒、抗旱能力,还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
(2)植物缺磷元素表现出来的症状——作物生长迟缓、穗粒少而不饱满
【情景素材】植株缺磷的图片
(三)钾肥
(1)钾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能促进作物生长,茎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
(2)植物缺钾元素表现出来的症状——茎秆软弱,容易倒伏。
【情景素材】植株缺钾的图片
(四)复合肥料
【练 习】写出下列复合肥的化学式:
磷酸二氢铵 ;磷酸氢二铵 ;硝酸钾 。
【设计意图】该教学内容,教材并没有系统介绍,而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基于此,教者引导学生对有关“化肥的作用”知识进行梳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增强知识趣味性和学生的感性认识,借助实物图片进行分析,避免枯燥。
【比 较】“化学肥料”与“农家肥”的优缺点
(1)营养元素的种类、含量
(2)溶解性、肥效
(3)使用成本
(4)使用时对土壤结构、环境等的影响
【设计意图】借助“化学肥料”与“农家肥”的优缺点的比较,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物质和分析问题,通过分析化肥的使用对土壤、水体等的影响,增进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过 渡】日常生产、生活中如何鉴别不同种类的化肥?
【点 拨】鉴别不同种类化肥的方法主要有:
一看:液态化肥,有刺激性氨臭气味的是氨水;白色鱼卵状固体一般是尿素;黄褐色或灰褐色粉末,一般是磷矿粉
二闻:直接闻,有明显氨臭气味的碳铵 【 NH4HCO3易分解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用简单的方法检验铵态(NH4+)氮肥
(1)取少量氯化铵,加入一些熟石灰粉末,研磨;小心闻混合物的气味。
(2)取少量硫酸铵,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微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台上学生演示实验过程,一起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强 调】施肥时,铵态氮肥不能与熟石灰、草木灰(含碳酸钾,呈碱性)等碱性物质混用,否则会降低肥效。
【设计意图】泰州市九年级化学教学建议:了解化肥的常用鉴别方法,会进行铵根离子的检验。基于此,补充介绍了“一看二闻”区分氨水等化肥的简单方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将演示实验让学生替代老师来完成,既增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及时予以纠正,学生感触更深,效果更好。
【巩固练习】参见课件
【课堂小结】略
三、教学反思
1、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原生态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能有效促进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本节课在介绍“化肥的作用”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诸多植株缺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时的实物图片,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增强了趣味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掌握知识。当然化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要“适度”而不能“过度”,那种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创造新奇、壮观场面的课堂,教学效果未必如人意。整节课依托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分化教学难点,有效梳理琐碎的教学内容,但不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过程贴近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师生利用对话、问答等方式将关键知识讨论出来,以简约的方式增强了教学效果,践行了“教育回归理性的、课堂回归原生态”的理念。
2、落实课程理念,努力达成三个维度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没有囿于教材的束缚,而是在认真研读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归类,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明晰、过程更加流畅。基于“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价值认识,本节课起始环节,即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内容,自主归纳“化肥分类依据”和“化肥的种类”,并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检验铵态(NH4+)氮肥时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替代教师到前面完成,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能充分暴露学生实验操作中存在的典型错误(或不规范操作),教师解剖麻雀,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设计 “比较化肥和农家肥利弊”环节,一是基于学科教学与生活、生成实际的联系,更是基于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树立辩证认识物质的化学课程观念、增进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反思整节课,发现教学中开放度还不够,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显不足,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处理加工新信息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尚可搭建更多的平台、准备更多的情景素材。
3、练习设计期待更多的转变和创新
新课程的作业观不能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否,更要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练习设计时不能仅仅针对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以选择、填空等单一的方式予以呈现,作业设计时要由“巩固”向“探究”转变,通过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实现由“机械重复训练”向“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可以设计诸如:借助网络资料查询,写一篇有关“化肥”性质、特点、实验注意事项的科普文章;亦或组织兴趣小组开展一次“化肥的使用对环境影响”的调查等体验性、实践性作业。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